产业+人才,铸就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产业为乡村振兴输送原动力,人才则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只有在坚持有机农业筑巢引凤的过程中,广开招贤纳才之门、厚培基层育才之土,吸引各类人才来到基层一线,乡村振兴这条路才能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宽广。
最近我来到位于王佐镇魏各庄村的洛平精品采摘园,从简单探索到高质量发展,看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吹响有机农业“升级号”,勾勒发展蓝图
谈及魏各庄发展精品采摘旅游的初衷,在现任洛平精品采摘园园长宋淑惠带领下,我走进了田间地头,深入了这里农户的生活。“原先我们一直种植普通玉米,产量不高,销路不好。2014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了100斤京科糯928玉米种子让大家试种。果然种子更新后亩产高了、味道好了,顾客更喜欢。”宋淑惠说。
玉米售价从原先5毛/斤,到现在的5元/斤,不到十年间翻了十倍就得益于科技赋能。通过品种选择优良化、有机种植全面推广、农业数字化探索、绿色循环生态化等,魏各庄村打破单一种植模式,加快引进、试验各类农业新品种,最大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升级。
吹响创新人才“集结号”,共绘振兴画卷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队伍强不强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这条致富路推进得好不好。我在洛平精品采摘园的有机玉米地里见到了北京市乡土专家、魏各庄村总支书记林德才,今年59岁的他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2008年获评北京市乡土专家称号。“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在田间地头转转,看看这些庄稼、果蔬的长势,问问农户在种植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林德才一边检查着灌浆期的玉米一边说。
林德才娓娓道来魏各庄村进行有机农业转化的故事,“可以说2004年是个转折,我们从追求高产量转向追求高质量。”土壤转换对于一直进行传统农业种植的农户们是不小的考验,大家经常围坐在一起探讨新方法、新路径。“有机农业在另一个层面上属于本体农业,我们可以将疏果期的残果、弃果用作有机肥,自身的营养价值反哺效果最好。”“有机农业的应用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完全合拍,我们可以收集枯枝落叶,就地取材打碎发酵做肥料,不仅有营养还环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王佐镇魏各庄村的有机农业致富路就这样铺就。然而出谋划策的这些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做了一辈子农活儿的乡亲们。
“就地取才”让越来越多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破土增香,吹响新时代的人才集结号。只要铺就产业人才“高速路”就能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