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也出了个"***",35年种出彩色糯玉米!
说起***这个名字,想必肯定是家喻户晓他可是被称为咱们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哦!
今天见证哥要告诉大家咱们龙泉驿也出了个“***”而他的研究当然不是水稻,而是糯玉米!他就是康登伦!瞧,就是下面这位大爷↓
(康登伦正把种子整理归类)
在位于龙泉驿保安寺路的一个老小区里,见证哥见到了刚被评为四川省“岗位学**敬业标兵”的康登伦。身上宽大的浅蓝色衬衣和麻布短裤,把康登伦衬得更加瘦削。一说起他那几大箱玉米种子,这位79岁的老人,瞬间两眼泛光,倍显精神。
康登伦和玉米近三十年的故事。
(康登伦讲述自己研制糯玉米的经历)
1957年,康登伦从宜宾农校毕业,分配到凉山州甘洛县农业局工作。1981年调到成都龙泉驿区农业局种子公司工作,担任种子公司经理。一次偶然接触韩国的糯玉米种子,让康登伦眼前一亮。康登伦揣着这包宝贝,找到了一农户的土地进行试验。
然而,玉米长势却不好,产量不高。康登伦回忆,结出的苞谷只有一般大小的三分之一。“可是味道又甜又香,口感很糯。”康登伦开始思考,能否把本地的品种和外地的品种结合培育,产出味道又好产量又高的玉米?这一思考,就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折腾”。
要进行试验,首先就得有田。前前后后但凡可以使用的空地,康登伦就扛把锄头去开荒,期间他还出现了胃穿孔。到现在,康登伦布满皱褶的肚皮上,还有一道刀刻似的疤痕。
研究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糯玉米品种,不只是简单的观察、记载,更多的是对比、筛选、分析等综合评价工作。据康登伦介绍,往往要经历至少六年的重复播种,开展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同等种植模式、同类品种品系同田对比,综合分析品质、性状、适应性、抗逆性等的相关数据,一代一代地不断对品种进行优化。因为玉米的播种有温度要求,每年为了多种一季玉米,争取多一点新品种研究时间,在秋冬季节,两老就会飞往温暖的云南或者广州等地,租地种玉米。
培育优质玉米品种带动群众增收
据康登伦介绍,1996年,最初的成果——川玉糯一号研制成功并给农户种植后,平均每亩每年给农民带来了两百块的增收,有的甚至上千。目前,龙泉驿区的糯玉米种植面积也从无到有到现在的2万余亩,现在黄土镇、洪安镇的早春糯玉米种植模式也让农户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平均每户种植户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
在这奔波的几十年间,康登伦先后选育培育出川玉糯一号、川彩糯一号、雪糯、彩双糯等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40余个,并在四川、海南、广东等8个省进行了推广种植。其中川玉糯一号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级审定(审定证号:国审玉2003036),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新品种。而这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研制出能一亩收成600公斤的糯玉米种子,真正实现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