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北方炭疽病陆续发生,快来看如何防治→

据我市各病虫害监测点调查监测,自7月初开始,扎兰屯市、阿荣旗14个乡镇陆续发生玉米北方炭疽病。截止目前,全市发生面积110万亩,防治50万亩。其中扎兰屯市发生100万亩,发病地块一般病株率30%—50%,严重地块高达80%;阿荣旗发生10万亩,一般病株率15%,严重地块30%。
据了解,玉米北方炭疽病属于气流传播病害,特点是流行时间短、发生频率高、危害面积大,病害发生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致产量降低,严重能造成绝产。玉米北方炭疽病是我市玉米上的次要病害,常与大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混合发生。今年突然大面积暴发,上升为主要病害,主要是由于6月我市岭南局部地区降水偏多、低温高湿,玉米品种整体抗性较差,且上年发病地块秸秆还田导致病残体较多等多种因素造成。预计整体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玉米北方炭疽病科普
危害症状
玉米北方炭疽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玉蜀黍球梗孢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鞘、苞叶,引起玉米根腐、茎腐、顶腐、粒腐、顶枯及叶枯,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一种重要病害。通常从玉米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出现分散的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大至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直径约0.5—2mm,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和紫色,
周围伴有黄色晕圈,中后期病斑融合引起大片叶片组织坏死。在严重发生时,造成植株顶端枯死,甚至整株死亡,造成玉米严重减产。该病与弯孢霉叶斑病特征相近,诊断上很容易混淆误判,但北方炭疽病可以在叶片中脉见到病斑,必要时可进行镜检病原确诊。
传播途径
玉米北方炭疽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玉米、高粱叶片病残体以及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菌丝可附在种子外表,也可深达胚部,但一般带菌率低。越冬后,分生孢子盘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以及种子进行传播,对附近的幼苗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受侵染的叶部经过4—10d后初见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盘。

防治指导意见
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害的流行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田间存在大量病源体和病菌,二是大量种植容易染病的玉米品种,三是具有高湿低温的适宜诱发疾病的气候条件。因此,选用抗性强、耐低温的玉米品种,提前做好施药保护,清除越冬的病残体和病源等多种手段联合预防和治疗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
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玉米品种间对北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在病害常发区,应淘汰感病品种,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以确保在病害流行年份减轻损失;轮作整地,秋收后及时深耕深翻,加速田间植株残体腐烂分解,通过清除病株残体,压埋病原,减少越冬菌源;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增加玉米抗病性。
化学药剂防治:
玉米北方炭疽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有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预防,及时进行施药保护。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及时组织防治,可结合玉米螟同时防治。药剂可选用生物制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或枯草芽孢杆菌与戊唑醇或咪鲜胺混用,或使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丙环唑等药剂单用或混用,或使用丙环·嘧菌酯、唑醚·氟环唑、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混剂。发病较重的地块一般要防治2—3遍,间隔7天左右。
来源:呼伦贝尔市农牧局
主编:王亚男 齐越 美编:马海文
监审:李金田
监制:陈宇航
总监制: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