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林西县官地镇: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田间春光好,春耕农事忙。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官地镇的田间地头,拖拉机往来穿梭,村民们忙着旋地、扣地、浇地……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农机”代替“农民”,按下春耕“快进键”
在官地镇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农机手驾驶着数台拖拉机在田间来回作业,不到3分钟,1亩地便完成扣地作业。“有了这大型农机具,扣地、旋地的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种地是越来越轻松。”官地镇鑫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维军说道。
2022年,官地镇党委政府沿查干沐沦河农耕示范带官地段规划了2.4万亩集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准化管理的高效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我镇万亩玉米示范基地面积达2.4万亩,2022年春耕与农机合作社合作,全部采用机械化和科技化耕种,机械作业率将达到100%。为了保障农机化生产有序推进,前期我们组织农机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合作社,实地查看了解农机具检修维护使用情况,并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现在15台套大型农机具正在进行扣地、旋地等播种前期工作,大概一周左右完成。”官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姚思羽介绍。
农资从“分”到“统”,跑出春耕“加速度”
走进官地镇农资供应网点,整齐堆放着各类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一袋袋化肥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的输送着,一旁的村民们正忙着将化肥搬运至车上。“这的农资供应种类齐全,质量有保障,价格也实惠,统一买比单独买每亩地农资便宜10%-15%,一年算下来,仅是农资就节约了好几千呢。”官地镇上官地村民王军生对统一采购农资的模式赞不绝口。
官地镇按照“村摸需求、镇上统筹、保质保价、分片负责、定点配送”的方式统一进行农资采购。力求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减轻了疫情防控工作压力,让农户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让更多的村民得到实际优惠,有效促进农户的增收、农村经济的提升、农业现代产业化的发展。2022年春季,共储存各类化肥1000余吨、农药10吨、滴灌带10000余捆、地膜9000余捆。
“经验”加上“专业”,实现春耕“开门红”
一大早,李国荣的手机微信就响个不停。点开一看,村民在新建的玉米种植交流群说得正热闹。原来,为进一步提升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官地镇邀请合作的市农科院技术人员、土专家、农技人员等入群,为种植户24小时在线答疑,及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根据我们多年种地的经验和专家的指导,2022年的收成准保错不了。”下官地村村民李国荣信心满满地说。
随着种植业调整的不断深化,官地镇玉米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官地镇加大科技引导力度,与市农科院和中化集团合作,采取“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引入了7项新培栽技术和9项全流程管理技术,为玉米种植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统一的田间管理方法。同时强化“科技下乡、农技帮扶”,组织农业专家、农技员活跃在线上线下,为村民出谋划策、精准指导,确保真正实现玉米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目标。
机械深翻土地,创建高标准农田;统一采购农资,降低玉米种植成本;专业技术指导,处处透着科技范。万亩玉米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农机耕作、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降本增收、减膜控药、科学绿色种植,为百姓提供了优质高产玉米种植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农业始终是重头。官地镇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培育主体、促进振兴”的发展思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一张图,横向扩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纵向提升农业功能价值,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下一步,官地镇将探索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玉米产业类新型主体,拓展产业上下游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升整体综合经济效应,打造现代玉米产业示范区,奋力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官地答卷。(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李晓军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