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米的分别及种植区划
新疆玉米的分别及种植区划
#谷丰计划# #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谷物,因其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玉米已成为人类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0/201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8.4亿吨,占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5%,贸易量约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3/。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含有73%的淀粉、8.5%的蛋白质、4.3%的脂肪,富含维生素,具有食用、饲用和多种工业用途。目前,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畜牧业发达国家70%—75%的玉米消费用于饲料。随着化工业的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紧张,以玉米淀粉作为最初原料,生产出一系列化工产品,其加工品种最多、链条最长和增值最高的谷类作物,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多种。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哈密志》中第一次提到“苞谷”,这是新疆种植玉米的最早记载,在全区仅哈密一地。可见在18世纪中叶,新疆刚刚开始种植玉米,并未普及;至19世纪初,根据各种乡土志的记载新疆南疆已经普遍种植玉米;1911年成书的《》土壤志中记载“田宜”中有苞谷作物的地达到24个。

根据气候条件和生态地理环境等大致将新疆玉米划分为4个种植区域。

1. 春播早、中熟玉米区
该区域包括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哈巴河、吉木乃、布尔津、富蕴、福海、和布克赛尔县,塔额、盆地的塔城、额敏、裕民、托里县,伊犁河谷东部的巩留、新源、尼勒克、特克斯县,博州的温泉县,昌吉州的木垒县,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南疆的阿合奇、乌恰、塔什库尔干等山区县以及上述所在县市的十师、九师、四师、五师、六师、十三师的各农垦团场。区域无霜期110-150天,有效积温2000-3000℃,降水较多,水源充足,但玉米生长期的热量较少。
2.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该区域包伊犁河谷西部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察布查尔县,北疆沿天山的博乐、精河、乌苏、沙湾、石河子、玛纳斯、呼图壁、昌吉、乌鲁木齐、米泉、阜康、吉木萨尔、奇台县(市),南疆焉耆盆地的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各县,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以及上述所在县市境内的四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十二师、一师、二师各农垦团场。该区域范围广、区内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大,是北疆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农业区,但春秋季常有寒潮和冷空气,气温不稳定;区域无霜期150-180天,大于10℃有效积温3000-3500℃,大部分区域水源充足,是新疆**的玉米种植区域。
3. 春播晚熟和复播早中熟玉米区
该区域包括除焉耆盆地、拜城盆地和南疆西部山区以外的南疆广大农区,即:库尔勒、轮台、尉犁、且末、若羌、库车、沙雅、新和、乌什、阿克苏、温宿、阿瓦提、柯坪、阿图什、喀什、疏附、疏勒、英吉沙、泽普、莎车、叶城、麦盖提、岳普湖、伽师、巴楚、和田、于田、墨玉、洛浦、皮山、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和境内一师、二师、三师、十三师、十四师所属农垦团场,以及哈密盆地的哈密市和境内哈管局所属农场。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200-230天,大于10℃有效积温4000-4600℃,生长期降水较少,气候干燥,经常有干热风发生,易造成玉米授粉不均。
4. 吐鲁番盆地复播玉米区
该区域包括吐鲁番盆地的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市和境内十三师各团场。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达210-220天,大于10℃有效积温4500-5300℃,夏季炎热干燥,干热风频发,不利于春播玉米的生长发育,只宜夏播玉米,种植面积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