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因何而生?到底是留还是掰掉?很多人都做错了
玉米是农村普遍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它的叫法非常多,有玉蜀黍、棒子、包谷、包米等,玉米植株高大, 茎强壮,玉米穗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秸秆可以作为饲料,所以种植玉米效益可观,玉米在发芽生长的过程中,会从根部分蘖出许多小玉米,也就是俗称的玉米“丫子”,很多人认为玉米“丫子”应该掰掉,也有很多人主张留着,那到底是留还是掰掉呢?很多人都做错了!

一、玉米“丫子”因何而生
玉米原产南美洲,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它属于禾本科的一种作物,在物种进化中,每一种植物都是优胜劣汰,适应着环境保护自己,为了更好的繁衍种族,所有禾本科的作物都有分蘖的习性,一旦它的主茎无法开花结实或遇到其他恶劣环境,那么这些分蘖便延续种族的任务,继续开花结果,玉米也不例外,它的分蘖也是一种保护机制,虽然我们很少看见分蘖抽雄结穗,那是因为现在的玉米是经过人工精心培育的,它能保证主茎抽雄扬花结穗。

既然玉米“丫子”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保存物种的需要,那么是不是掰掉它对主茎结穗更有利呢?因为玉米高大,叶片伸展较长,玉米株体生产周期短,产量高,需肥量较大,而分蘖一般从玉米株体四叶期开始,这样在玉米株体生长的过程中,争抢养分,以至于造成养分白白流失,玉米主茎养分供应不足,后期玉米穗小而短,不利于高产,同时分蘖出来的玉米“丫子”簇拥在玉米基部,造成玉米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玉米贪青徒长,而且这种环境做容易滋生病虫害,所以部分人认为玉米“丫子”掰掉好,但是事实这这样吗?

二、玉米“丫子”的作用
玉米“丫子”从玉米主茎基部分蘖出来后,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长茎长叶,对于玉米这种作物,它的叶片之所以狭长,目的就是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才能供应玉米健康生长,一旦把玉米叶片掰掉,玉米很快就会枯萎死亡,所以叶片对于玉米健壮生长非常重要,分蘖出的玉米无形中增加了玉米叶片的光合面积,对于促进玉米结大穗非常有利。

而且分蘖出来的玉米“丫子”,它也是需要从地下吸收养分,这样增加了玉米的根系个数,形成一个复杂的根系群,玉米株体高大,夏季风大雨急,很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分蘖出的玉米增加了根系固地的稳定性,同时后期随着玉米主茎的长高,它就慢慢失去光合作用而黄化枯萎,进而又可以把先前吸收的矿物质元素返还给大地,从而继续被主茎吸收,促进玉米高产。

玉米“丫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控制玉米顶端优势,防止玉米贪青徒长,因为玉米栽培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施肥足,又恰好遇到适宜的温湿度,那么玉米主茎就会疯长,从而导致玉米枝繁叶茂,却迟迟不抽雄结穗,而玉米的分蘖主要在苗期生长,一定程度上争抢了养分,从而玉米主茎很难徒长,从而培育出丰产的株型,利于玉米后期高产。

总之,玉米“丫子”是玉米生长繁衍种族的一个备用策略,它只在玉米苗期生长,后期随着主茎的高大,它就慢慢黄化,而且苗期占用养分非常少,甚至忽略不计,而它的本身的作用却影响着玉米的根系的稳定、叶片光照面积及控制初期徒长,所以玉米“丫子”没必须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