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之争,到底该不该掰?老农告诉你别做错了
玉米原产于美洲,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被广泛运用于食品、饲料及医药等多个领域,玉米的种植在农业种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玉米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玉米正处于拔节期,我们会发现有的玉米幼苗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丫子”,那么这些玉米丫子要不要掰掉?玉米丫子的存在会不会对产量造成影响?

玉米苗为什么会长“丫子”?
所谓的玉米“丫子”就是玉米植株的“分蘖”,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玉米是一种禾本科作物,而几乎所有的禾本科作物都具有分蘖的能力,像小麦、高粱、水稻、皇竹草、巨菌草等作物都会分蘖。
玉米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5000多年前的古印地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原始的玉米是一种分枝多叉的作物,而随着多年育种的选择,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逐渐变强,单主茎单穗结实成为现代玉米品种的主流。
玉米苗长丫子除了与玉米的品种有关外(品种是主要原因),还与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等有关,一般像土壤潮湿、密度过小、土壤养分充足、遭受过病虫害的玉米植株容易长丫子。

玉米“丫子”到底掰不掰?3分钟让你看明白
现在有很多反对掰“丫子”的声音,我认为这种反对和“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一样瞎胡闹。
像美系品种的玉米就容易长丫子,很多不良商家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大肆宣传玉米不掰丫子不影响,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顺利推广种子而去欺骗广大种植户。
有很多人说玉米丫子在灌浆期会逐渐死去,丫子的营养会回流到主茎供给玉米生长,所以打叉是错误的。而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玉米丫子在灌浆期仅仅少量退化,大喇叭口的孕穗期受丫子影响,会导致玉米行粒数减少;其次,营养也根本不存在回流的说法,丫子只会白白浪费土壤的养分。

还有的人说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增加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叶面积越大对应的光合作用就越强,光合作用越强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对应的玉米产量就越高。这也是非常不科学的,玉米丫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只会用来供应给丫子生长,而不会供应给主茎生长,对玉米棒子的形成和发育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人认为由于玉米丫子的存在,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这更加不科学。玉米丫子对土壤的遮光能力弱,其阻止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很小,而丫子的存在增大了叶面积,叶片的蒸腾作用反而会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

玉米丫子能掰尽量掰,玉米植株掰丫子有三大好处:
好处一:能够减少养分的浪费。玉米丫子的生长和玉米主茎的生长对养分存在竞争关系,玉米丫子主要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而玉米是喜氮作物,有丫子的玉米明显不如独根的玉米粗壮,丫子的存在会导致主茎长势弱,植株的光合效率和抗倒伏效率都会降低。
好处二: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导致田间郁闭,田间一旦通风透光性差,植株患病虫害的风险就会加大。
在给玉米掰丫子时虽然会损伤植株,但是患病的几率非常小,把稳起见,我们最好在晴天掰丫子,这样有利于伤口快速愈合。
好处三:能减少水分的蒸发。这一点上面已经有讲解,玉米丫子增大了叶面积,经叶面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会变多,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水分,不利于植株抗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玉米要不要掰“丫子”这个问题,我是有实践经验的。我同一块土地一半掰丫子,而另一半不掰丫子,在施肥和打药一致的情况下,掰丫子的土壤上种出来玉米籽粒饱满、棒大压秤,而不掰玉米丫子的地块长出来的玉米产量明显低,玉米通过掰丫子可以使产量提升10%以上。

总结,玉米植株不掰丫子是懒人的一种说辞,丫子会和主茎争夺水分和养分,只有把丫子掰掉主茎才能长得更加旺盛;此外通过掰丫子能防止田间郁闭,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给玉米掰“丫子”是一个有效的增产手段。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如果你对种植感兴趣,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