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玉米“大变局”,品种开始“更新换代”

2022年的高温热害,比2016-2019连续四年的任何一年都严重。

而且,未来十年,高温热害将成为常态。

再就是常态化的“青枯病”(茎腐病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及“黄枯”,已经成为玉米品种审定的高度警示指标。

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爆发的“南方锈病”让人捉摸不透——2015年很严重,其中几年却不太严重,但是2020年的“小爆发”和2021年的“大爆发”,让很多品种严重积压。

玉米倒伏和茎折,是每一年都会发生的,虽然不同年份不同地方发生的程度不太一样。

另外,瘤黑粉病、褐斑病、顶腐病(不是一些人胡诌的“控旺剂”原因,而是由真菌、细菌都可以引起的病害)、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等,都随时引发玉米减产。

2023年,玉米的减产风险是什么?

这是谁也猜不准的。

很多公司、很多品种都是在“赌一把”。

很多种植户也是“跟风”或“轻信”,不能胸有成竹和防患于未然。

但是,综合抗灾能力强的品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3年,夏玉米品种开始“更新换代”,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客观事实

本文作者从事农业30多年,了解种业界的方向,更了解基层的需求,谈以下看法,以供一部分有识之士参考(不是让更多人的认可的,因为人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1,品种抗高温或耐高温,是必须的。

2,品种高抗茎腐病是**的,次一点的也要抗才行。

因为茎腐病有20多种致病菌,一旦发生,常常是两三种病菌混合发生。

3,抗倒伏有抗茎折的品种,同时抗病也好,必然成为“抢手货”。

除了品种的“茎秆弹性不好”和“根系不好”之外,因为不抗茎腐诱发的也占很大比例。

4,对南方锈病,中抗以上就行,没有必要追求高抗或免疫。

因为品种抗锈病的能力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抗锈病太好,往往其它方面缺陷加大。

5,品种要不容易穗腐。

6,品种的籽粒“竖长”要向“横宽”过渡。

因为,特性相当,籽粒行数和大小相当,千粒重和容重相当,“横宽”籽粒>“竖长”籽粒——简单地比喻一下就是:让“竖长”的籽粒“躺平”,从上下长度长,变成左右长度长。如同一只碗和一只茶杯,都装100毫升水,肯定是碗里的水最先蒸发掉。“横宽”的籽粒脱水要比“竖长”籽粒的快(同等条件下)。

7,5000株而不怕“双倒”的青贮玉米,亩产1万斤左右,将成为局部的“明星品种”

有预测表明,青贮玉米将在2030年达到1亿亩的面积。耐密植、植株高大且不怕“双倒”的品种,将大受欢迎。

8,中穗型品种即将成为市场主流,大穗品种及小穗品种,都要“让道”

可稀可密的中穗型品种,必然也必定成为市场主流。

除非大穗型品种掌握住稀植的核心技术,而小穗型品种必须降低叶片数量到19叶以下(全株所有叶片),逐步过渡到以18叶至17叶,才能真正实现密植和籽粒机收(同时要综合抗性好)。

9,两个综合抗性强+不同抗性优势+不同种业公司+不同育种人的品种,进行“红加粉混播”(一个红轴品种加配一个粉轴品种,混合播种),将成为华北玉米抗灾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谁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案

除了@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十星科技研究是实践玉米混播之外,以玉米栽培为主攻方向的李潮海教授、乔江方研究员、马兴林研究员、任寒硕士、董树亭教授、李少昆研究员、杜雄教授等都倡导玉米混播。

2个不同类型的品种进行“红加粉混播”,可以抗性互补+授粉互补+根系互补(根系不同)——要不同种业公司、不同育种人、不同抗性优势的品种科学搭配才行,不是随意2个品种就行的。可以实现夏玉米“只用半袋肥”(省肥一半),也能明显高产(至少每一年都强过地邻)。

#玉米真科技##玉米混播更加安全高产##玉米红加粉混播抗灾省肥又高产#

#农业真科技##玉米品种要高抗茎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