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分类
玉米为禾本科黍亚种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16世纪中期传入我国。
根据玉米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可将玉米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按籽粒形态和结构分类
1、马齿型:果穗粗大,籽粒长,籽粒质地较软,品质较差。
2、硬粒型:籽粒顶部和四周均为角质胚乳,籽粒品质好,出籽率低。
3、半马齿型:介于硬粒型和马齿型之间,种皮较厚,产量较高。
4、粉质型:籽粒全部由粉质胚乳组成,容重低,很少栽培。
5、蜡质型:又称糯玉米、黏玉米,起源于我国云南地区的西双版纳。
6、甜质型:又称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及水分。
7、爆裂型:籽粒小,质地坚硬,胚乳几乎全部由角质淀粉构成。
8、有稃型:玉米的一种原始类型。
(二)、按生育期分类
1、早熟品种:春播70-100天,需积温2000-2200℃;夏播70-85天,需积温1800-2100℃。一般早熟品种叶片数量少,产量潜力较小。
2、中熟品种:春播100-120天,需积温2300-2500℃;夏播85-95天,需积温2100-2200℃。叶片数较早熟品种多,但较晚熟品种少。
3、晚熟品种:春播120-150天,需积温2500-2800℃;夏播96天以上,需积温2300℃以上。一般植株高大,叶片数多,产量潜力较大。
(三)、按株型分类
1、平展型:植株高大,叶片宽大,穗位以上叶片与主茎之间的夹角大于45°,叶片平展,顶尖下垂,整个株型呈倒三角形,单株生产潜力高,不耐密植。
2、紧凑型:植株稍小,叶片窄小,穗位以上叶片与主茎之间的夹角小于30°,叶片上举,单株生产潜力低,耐密植,群体生产潜力高。
3、半紧凑型:介于紧凑型和平展型之间,穗位以上叶片与主茎之间的夹角介于30°-45°,叶片斜举。
(四)、按品种来源及种子生产方式分类
1、农家种:经过长期反复种植,选择而形成的品种,类似于综合种,抗逆性强,产量低。优点是比较稳定,可以连年种植。
2、单交种:由两个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杂交而成。单交种植株整齐,生长健壮,增产潜力大。缺点是制种产量低,成本较高。
3、三交种:由三个不同的自交系经过两次杂交而成。制种技术比单交种复杂,优点是制种产量高。
4、双交种:又叫杂交种,由四个自交系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以两个单交种杂交而成。整齐度不及单交种,制种较复杂,但制种产量高,种子成本低。
5、综合杂交种:由配合力较好的几个自交系或单交种以等量种子混合播种,使其充分进行异花授粉,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后再混合脱粒,经过比较鉴别后所选出的开放授粉群体。
(五)、按种植时间分类
1、春玉米: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一年一熟;生育期长,产量高。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西南丘陵山区也有一定的分布。
2、夏玉米:6月上中旬播种,9月底至10月上旬收获,主要分布在黄淮海玉米区。
3、秋玉米:秋季播种,主要分布在浙江东部、广西中南部和云南南部。
4、冬玉米:冬季播种,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的南部地区。
(六)、根据收获物用途分类
1、鲜食玉米:指以收获具有特殊风味和品质的幼嫩玉米果穗为主,用来鲜食或制作各种罐头与菜肴的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
2、子粒用玉米:收获成熟玉米子粒,根据子粒营养成分与加工品质可分为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特用玉米包括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爆裂玉米。
3、青贮玉米:以收获玉米茎秆整株为主,贮藏用来做饲料的玉米。**收获期为子粒的乳熟末期至蜡熟前期。
(七)、按种皮颜色分类
可以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