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physical
助理教授,兼任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及千叶大学外来研究员(guest researcher)。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2013年3月获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理学)。2013年4月至2017年7月先后在千叶大学和统计数理研究所任职博士后, 2017年8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报告时间: 2019年11月29日(周五)下午2:30 王晓钢,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国家大科学工程指挥部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研究系统首席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主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在聚变与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的磁重联研究和复杂等离子体中波和不稳定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研究员、美国Iowa大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高科技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研究所所长,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Physics-Space Physics》Associate Editor和《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编委等。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桥望江路29号 邮政编码:610064
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嫦娥四号获取的探测数据,取得一系列有关着陆区矿物成分、地形地质演化历史、月壤太空风化程度和浅层地下结构等方面的科学成果。 IT之家了解到,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asearch:Planets》。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巡视区石块的光谱特征,推断石块很可能源自古老的芬森撞击坑,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它们是新鲜出露的撞击坑溅射物
2008年和2011年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2016年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就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师从国际知名的岩石物理学家、休斯顿大学Rock Physics Lab主任Han Dehua教授,从事重油砂岩在热开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模拟及其地震响应研究。目前在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岩石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和近地表资源勘探,主要研究粘弹性流体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流体性质及含量对岩石衰减性质的影响,综合岩石物理和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精细描述等。已在JGR-Solid Earth、Geophysics、Geophysical Prospecting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eophysics刊物发表6篇
李朋飞,博士研究生,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项目博导。兼任陕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质灾害与测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地貌遥感与水土保持
郜海阳,1984年生,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气探测系主任。 ·科研:近期主要从事大气光学遥感仪器研发、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夜光云物理方面的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主持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5项
近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磊研究员课题组(李秀萍博士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发表了关于重建青藏高原大流域蒸散发历史系列的文章。该研究选取高原四大流域(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作为研究区,结合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和实测径流数据,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估算了各流域的2003-2012年实际蒸散发的月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全球五个主流蒸散发产品在高原的性能。最后,该文使用基于概率分布的误差校正方法(PDF)重建了高原四大流域的历史月蒸散发序列(1983-2006),并发现四大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都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
助理教授,兼任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及千叶大学外来研究员(guest researcher)。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2013年3月获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理学)。2013年4月至2017年7月先后在千叶大学和统计数理研究所任职博士后, 2017年8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在地学Top SCI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成果并入选 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健教授课题组在明朝末年崇祯大旱的气候演化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成果以"One Drought and One Volcanic Eruption influenced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Ming Dynasty Mega-drought"为题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8月25日,Nature杂志将该论文遴选为Research Highlights论文进行了介绍。 明朝崇祯大旱发生于1637-1643年间,是近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导致明末庄稼绝收、经济恶化,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1644-1911)的建立,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