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系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基丁二酸技术:技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微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学礼教授研究组,我公司买断此项技术专利20年,此技术是采用国际上最高效的基因工程菌株,通过添加无机盐厌氧发酵方式,避免杂酸和其他副产物的产生,并高效制备生物基丁二酸,我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此技术工业化生产的厂家,此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大大降低丁二酸的生产成本,并且取代了传统以石油为原料(顺酐)的生产工艺,有效促进该产品的应用领域,缓解了化工法生产丁二酸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是真正意义绿色、节能生产工艺。 生物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生产技术:源于国家十二五“863”重大计划,由清华大学化工系郭宝华教授为组长,联合多家共同科研院所攻关,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生物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其共聚物生产技术,在该技术领域清华大学拥有授权专利六项。 我公司与清华大学化工系深入合作,共同开发此产品,并拥有所有专利的使用权
乐虎国际app官网下载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源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1979年,1996年获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2010年由环境工程教研室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实验员3人
适逢校庆五十八周年之际,精细化工系化学制药专业86级校友于10月16日相约返校,举行毕业二十周年聚会。大家离校二十年后齐聚校园,共话二十年人生路,共叙同窗情。 药学院党政领导非常重视此次校友返校工作,热情接待各位校友并与之进行座谈交流
评选范围:能源化工系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1)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热爱祖国,思想积极上进; (4)遵纪守法,无违反校纪校规行为,综合测评成绩良好; (5)特殊条件,如孤儿、烈士家庭、双亲丧失劳动能力等优先。 评选办法:学校等额评选
蹇建,男,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民盟盟员。2016年就职于齐发国际官网化工系。现担任能源化工系主任,湘潭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齐发国际官网第二届特邀监督员
薛志欣,女,山东海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2007年获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1月-2012年4月在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去美国罗莱纳州立大学做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现为青岛大学化工系教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从事新型海藻纤维材料研究工作
讲座时间:2019年12月06日(周五)下午1:30 华超,男,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化工研究部精馏技术与资源利用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00年进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硕博连读并于2005年8月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在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高纯溶剂分离耦合技术的开发;2008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与工程实验室;2018.09-2019.09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化工系高级访问学者。 华超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以精馏和萃取为主的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研发;(2)化工过程强化及过程控制技术;(3)有机固废资源利用的研究过程;(4)工业气体脱硫脱碳的过程优化技术;(5)化工装备的数值模拟及装备研发
2008年10月2日上午8:30,在泉山校区办公楼四楼会议室,院党委副书记张中和亲切接见了化学与化工系98届精细化工班校友,参加接见的还有化学与化工系主任鲍霞、教师代表魏亦军。原班主任朱其永主持了接见仪式。 在仪式上,张中和副书记详细介绍了淮南师院近年来在软件和硬件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指出:昔日你们以母校为荣,今后母校将以你们为荣
科睿唯安110年11月17日发布2021年度《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 在全球6600人次的学者入选名单中,台湾今年共有16位本土学者上榜。 东海大学有两位荣誉讲座教授入选,包括荣誉讲座教授兼工学院院长张嘉修,也是成功大学化工系讲座教授及日本神户大学客座教授,另一名学者陈维新是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特聘教授,也是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都连续多次入选为高被引学者,是学术界至高的荣耀
能源产业学院是在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化学化工系、矿业工程系和中北大学朔州校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专业学科优势明显,设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在对接14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煤矿智能采掘、煤层气”“十大产业集群”的煤炭产业中富有特色和创新性。学院师资由本院优秀教师和柔性引进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和生产实践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组成。人才培养过程中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满足2022世界杯预选赛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进课堂、典型项目进实训、真实生产环境育人才”的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国家情怀、工匠精神、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