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根据同名热播的电视剧改编的。该剧塑造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马向阳是大槐树村长大的孩子,对故乡充满感情,一腔热血来到家乡,一心要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1月25日,一场主题为 “温情初冬 火热南山”的大型文艺演出在集团公司南山大剧院火热开演。 本次演出由集团公司主办,南山音乐学院承办,教育系统各院校、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诚德物业艺术团等单位文艺骨干参加了演出。公司领导、离退休老干部、在籍村民、企业员工、小区业主和师生代表上千人现场观看了演出
实验沪剧《假如我是状元郎》近日在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首演。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诗化意象舞台、弹幕式的字幕机、现代音乐融合沪剧唱腔,打造具有生活质感的“古典漫画式”戏曲作品。 《假如我是状元郎》由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19级戏曲导演专业毕业生协同上海市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联合创作
吕剧《三女拜寿》讲述的是有一老财主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皆嫁有钱人家,唯三女儿嫁一穷书生。三女儿和女婿因家境贫寒在拜寿中备受岳父母和姐姐姐夫的冷眼与嫌弃,后来三女婿发奋读书,苦尽甘来高中状元,以德报怨帮助落难岳父母。剧情跌宕起伏,精彩生动,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讥讽嫌贫爱富之人的同时赞扬了中华民族爱老尽孝、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7月13日至17日,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赴黄河入海口东营市调研。山东黄河促进会咨询专委会首席顾问,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殿魁,山东黄河促进会咨询专委会主任、原省旅游局局长李德明,山东黄河促进会河务专委会顾问、山东黄河河务局原局长袁崇仁等领导参加。东营市市长赵志远,副市长韩利学、冯艺东,市政协主席陈泽浦,市副主席生钦勇、张义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桂林、黄河口管理局局长裴明胜等领导陪同调研
吕戏(现称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镇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过《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2、据广饶的老艺人回忆说,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根据同名热播的电视剧改编的。该剧塑造了一位农科院的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当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感人故事。马向阳是大槐树村长大的孩子,对故乡充满感情,一腔热血来到家乡,一心要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东营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虽然建市时间不长,但东营这片土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全国优秀地方戏曲山东吕剧的故乡。 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通过多年的普查,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4631条,项目1501个,利用普查成果,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与此同时,四级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已基本健全,东营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省级名录项目10项、市级名录项目44项、县(区)级名录项目8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其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级业务干部为指导、县级文化业务干部为骨干、乡镇及村文化干部为基础、社会保护力量为补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