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
(油气藏地质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I 成都 610500) 作者简介:李隆新(1984-),男,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为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以及机理研究。 摘要: 缝洞型油藏表征单元具有多尺度性,无法直接采用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商业数模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根据渗流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针对缝洞型油藏储集体特征尺度的特性,建立了一种新的缝洞型底水油藏动态模拟模型
(1)Orlicz-Sobolev空间中不满足(AR)条件的拟线性方程解的研究,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2017-2019。 2.近年来,参与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分数阶复值神经网络梯度类算法设计与收敛性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_面上项目,2018-2021。 (2)融合物理模型及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油藏连通性研究,中石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2020-2022
简介:副研究员,男,1982年生,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微生物中心副主任。2011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农学博士。主要应用Hungate厌氧操作、稳定同位素示踪、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和各种组学技术,开展厌氧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与功能评价和石油厌氧生物降解机理和应用研究
通源石油系复合射孔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的领先企业,在国内复合射孔行业一直处于领军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目前公司业务涵盖钻井、定向、测井、射孔、完井压裂、带压作业、连续油管和采油、油田化学等整个油气服务产业链,可以在每个环节上提供油藏研究、方案设计、施工组织、现场作业、后期评估等一体化服务。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10多家子公司,业务拓展至美国、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秘鲁、墨西哥、伊拉克、乌克兰等多个国家,已初步形成钻完井一体化油服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以及多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公司的日常运营呈现出鲜明的集团化特征
近日,“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胜利油田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高级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及胜利油田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等50余人参会。 首先胜利工程院就2017年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一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现场实施情况和下步工作安排进行介绍,随后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胜利工程院微生物中心的科研人员就油藏厌氧微生物激活技术、枯竭油藏气化技术、微生物防膨技术、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10个专题汇报,内容涵盖了目前石油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向,代表着石油微生物领域的前沿水平
公司与中原油田联合申报的“高温高盐特高含水油藏二氧化碳三次采油技术”项目,经过重重选拔、审核、答辩,被授予2016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省委、省政府直接支持的科技类奖项,该奖项是公司多年来获得的高级别政府科技嘉奖项目。 本次项目能够成功申报,得益于公司坚持不断的创新,一是引进行业先进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公司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全模拟;二是通过持续模拟、对比分析,大幅降低装置能耗;三是在现有技术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和各行业专家进行细致交流,先后自主设计并投产三套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多项核心技术系行业原创结合;四是结合项目使用方中原油田相关专家,提供实际投产数据,有针对性地完善申报材料。通过统筹安排一系列准备工作,大大提高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国内外表面活性剂驱油距离聚合物驱的大规模应用阶段仍然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主要是由于:成本高,收益不明显;二是必须根据不同的油藏特点,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限制了表面活性剂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因此,研究和开发具有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是石油工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面活性剂是洗涤剂去污配方的一个主要组成分除特殊用途外,这些产品在使用后即被直接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
相信不少原油投资者都会常常看到分析师关于页岩**业前景的争论。总体而言,对该行业悲观的预测占据上风,然而,也不乏对页岩**业“塌地”的分析师。如此乐观的预期,很可能是基于EIA近期公布报告: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1250万桶/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1)融合物理模型及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油藏连通性研究,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2020-2022。 (2)宏基因组数据分析中的群落比较度量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 2.近年来,参与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基于迁移学习的油藏开发注采优化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24
主讲人简介:李阳,油气田开发地质、开发工程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现任中国石化科协主席、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能源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