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
一、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相关标准,组织起草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监督执行;编制全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参与全省重大中医药项目的规划和组织实施。 二、承担全省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临床用药等的监督管理责任,并进行业务指导;规划、指导和协调中医医疗、科研等机构的结构布局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监督执行各类中医医疗、保健等机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负责监督和协调全省医疗、研究机构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执行国家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拟订地方规范和技术标准;监督和协调管理中西医结合医疗、研究机构
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通知,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第三届职业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开始申报,请成果符合条件的教职工积极申报,学校将择优推荐。 1、成果产生时段: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2、成果范围:我省作者公开发表或出版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1、02号)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市厅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或直接吸收进市厅级及其以上重要文件,或被市厅级及其以上领导采纳,并出具证明的研究报告(以证明出具时间为准);已结题的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以结项证书时间为准)。 3、《申报表》和《汇总表》需PDF电子版、纸质版各1份(申报表使用A3双面打印,中缝装订)
《古籍研究》(季刊)原为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9月,1988年上半年因故停刊。1994年底,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淮北师范大学三高校古籍所联合复刊,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指导。2004年起改为半年刊,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安徽古籍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聚力建设古籍重大出版工程,发挥安徽古籍资源优势,编纂出版《安徽文库》大型文化丛书,同步实现数字化,建立相应的可供开放检索和共享应用的数据库,为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省将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履行全省古籍工作统筹协调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持续擦亮《安徽古籍丛书》品牌,优化古籍整理出版选题,打造精校精笺通行本,推进古籍出版高端智库建设,为《安徽文库》编纂出版提供路径借鉴、模式规范和人才支撑
内容简介:我国历史悠久,典籍丰富。我省地处南北之交,学术尤擅其盛。数千年来,哲学、史学、文学、艺术、语言、科技,作者辈出,着述如林,或自名一家,或蔚然成派,多为中华民族文化之菁华,有裨于社会主义文化之建设
安徽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95年2月,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完成转企改制。2010年3月,安徽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合资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发展规划与科学建设处 办公楼5层(昌平校区) 人事处 办公楼2层(昌平校区)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综合科研楼6层(学院路校区) 中国法律信息中心 3号楼1层(学院路校区) 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格物楼3层(昌平校区) 政法论坛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出版社 5号楼3层(学院路校区) 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1号楼1层(学院路校区) 刑事司法学院 新1号楼3层(学院路校区)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1号楼3层(学院路校区) 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交流中心B1层(昌平校区) 国际儒学院 3号楼3层(学院路校区) 中欧法学院 国际交流中心4层(昌平校区) 高级政法管理干部进修中心 国际交流中心4层(昌平校区) 比较法学研究院 3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诉讼法学研究院 教学楼5层(学院路校区) 法律史学研究院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法治政府研究院 3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证据科学研究院 3号楼1层(学院路校区)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人权与人道主义研究所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新1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3号楼2层(学院路校区)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教授,中文系教师,辽宁省高校教师培训库专家。 曾任大连市学术专著资助出版评审委员会社会科学专家评审组成员。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选题征集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项目,包括应用对策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类。应用对策类主要资助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基础理论类重点支持一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对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关键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课题
接文科处通知,为完成学校申报数量,体育部需完成47项报送任务,并在学校年度科研考核时进行考核,经体育部领导商议决定,全体教师参加此次报送任务。现将具体申报情况通知如下: 第十七次社科评奖成果的申报时限为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我省作者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1、02号)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出具证明)的研究报告及已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可申报参评(以出具证明、证书印发时间为准)。 申报者进入“四川省社科评奖管理系统”([URL]),点击系统主页面右下方“申请人使用手册”,仔细阅读后按照提示进行实名注册、登录(已注册用户直接用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如遗忘请选择“忘记密码”按提示找回)→?填写并打印《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评审表》(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扫描上传佐证材料(包括省、部级及其以上领导或党政机关采用、推广所出具的证明,已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的结项证书,与成果有直接关联的文章、书评等)→④选择初评单位进行线上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