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首次表明粒子碰撞可能产生出小型黑洞,而在过去几年,人类大规模的粒子碰撞实验引起了一些批评人士 的担心,粒子碰撞实验可能制造出的小型黑洞,可以吞噬整个地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弗兰斯·比勒陀利乌斯(Frans Pretorius)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粒子碰撞,模拟结果首次表明,如果粒子碰撞能量达到普朗克能量级的话,就可能制造出小型黑洞,证明在广义相对论下产生小型黑洞是完全可能的。 在过去几年中,大规模的粒子加速器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引起了众多争议
瑞士和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通过对星系团之间碰撞的深入观察,他们标示出暗物质在其中的位置,并认为暗物质或许并不是由粒子组成,相反,它就像某种“液体”一样。这一研究对很多暗物质模型提出了挑战。 尽管暗物质占宇宙总物质的80%以上,但科学家们仍对其知之甚少,目前只知道暗物质会通过重力与宇宙物质相互作用
点击:370℃ 喜一和基一(市原隼人 分饰)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喜一聪慧过人,人缘极佳;哥哥基一迷恋摇滚,成绩超差。这年暑假,喜一与女友相约出国旅游,因而拜托哥哥偷梁换柱,代替他参加学校组织的素粒子物理学的学术报告[展开全部] 喜一和基一(市原隼人 分饰)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弟弟喜一聪慧过人,人缘极佳;哥哥基一迷恋摇滚,成绩超差。这年暑假,喜一与女友相约出国旅游,因而拜托哥哥偷梁换柱,代替他参加学校组织的素粒子物理学的学术报告会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继续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自2009年设立以来已运行三期,其宗旨是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中科院承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开展多学科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综合平台效能,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交流,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新一期合作协议,2018年至2020年,中科院和基金委将各出资6000万元/年,3年共同投入3.6亿元,支持全国的科研人员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六个大科学装置开展物理、化学、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等学科领域的前沿和交叉科学研究
贵州思南:强村带弱村 “抱团”促增收望远镜、粒子对撞机……科学家想把这些设备搬上月球517亿吨!新方法估算出“亚洲水塔”年蒸发量国产时速600公里磁浮有了自主专用“心脏”客车开进阿布洛哈 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供需双暖 经济向合理增长区间靠拢2020年成都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公布,五大看点值得关注请收藏!北京公布57家公立医疗机构核酸检测预约电话国家卫健委:6月30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例 均在北京北京昨日新增报告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治愈出院1例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记者胡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月1日通报,6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北京);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0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03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9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大型公共科研设施,贯彻“开放、联合、开拓、创新”的方针,对国内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全面免费开放。自投入运行以来,为我国凝聚态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实验平台,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加强光源装置与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BSRF的开放运行,更好地发挥BSRF的平台作用,将于2019年8月在东莞举办用户学术年会
节目描述: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是一个跨国机构,汇聚全球数以千计的顶尖科学家及工程师,于瑞士和法国边境接壤的地底设计及建造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设施是世界上最大型及功率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当中有一条长达27公里、由超导磁铁组成的环形管道。在这对撞机里,科学家尝试让两束高能量粒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此管道内碰撞
研习活动团员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学与创新之球”前合照留念。 “科学与创新之球”内的工作人员为同学讲解展品的内容。 在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的地下设施内,导览人员利用万字夹向同学展示那里有强磁场存在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林德教授,引力波研究的先驱。 因对“LIGO 探测器和重力波的观测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他与莱纳·魏斯和基普·索恩一起被授予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引力波的存在
汤立民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体组专家、航空工业数字化制造特级专家、四川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航空工业成飞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数控制造装备技术研究工作,主持的项目“高速电子对撞机工程8主体部件数控加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策划的“S件标准”是中国获得的第一个数控动态精度测试国际标准(ISO)。荣获国家人力资源与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