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对苯二酚(14-benzenediol)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可以作为氧化还原指示剂、螯合剂和酸碱指示剂。在生物分析中,对苯二酚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蛋白质分析和酶动力学研究中。 对苯二酚照相级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酶动力学常数(如酶底物亲和力和酶催化效率)的技术
蓄热式热力焚化炉英文名为“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故简称为“RTO”.国内主要做RTO的有:艾瑟尔涂装、ACRspraytech 等着名公司,其原理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
前篇讲到脱硝催化剂的工艺性能指标与化学成分含量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今天我们来说说几何特性参数与机械强度参数的影响。 催化剂的节距/间距影响催化反应的压降和反应停留时间,对催化剂孔道的通畅性也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分析中,我们应当掌握催化剂节距/间距的具体数值,并对其数值进行分析,规划催化剂的具体节距/间距,使催化剂在反应中能够满足催化需要,提高催化反应效果
沼气发电机组尾气脱销装置(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氮氧化物NOX转换成无害的氮气(N2)和水(H2O)的装置,是沼气发电机组专用集成脱销系统。 烟气脱销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尿素溶液在排气管道混合区遇高温烟气分解成氨气(NH3)和水(H2O),与烟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催化剂模块,在催化反应区NH3和NOX反应生成无害的氮气(N2)和水(H20),终通过排气管排到大气中。 l 选择性催化还原是一套针对柴油发动机排气的NOx控制方法
吗啉二乙基醚作为单组份聚氨酯体系(如聚氨酯单组份填缝剂、聚氨酯单组份发泡胶、聚氨酯单组分灌浆材料等)中的催化剂(或称固化剂)。由于单组份聚氨酯预聚体需要长时间的储存稳定性,因此双吗啉二乙基醚对聚氨酯预聚体的稳定和聚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这也对双吗啉二乙基醚的产品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别名:22-双吗啉基二乙基醚,二吗啉二乙基醚,双(22-吗啉乙基)醚
在环保业相信大家对RTO 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一定不陌生,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因为其出色的对有机废气的处理能力所以在各个行业应用的非常广泛,虽然都是出色的VOCs废气处理设备 在环保业相信大家对RTO 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一定不陌生,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因为其出色的对有机废气的处理能力所以在各个行业应用的非常广泛,虽然都是出色的VOCs废气处理设备,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今天就跟随小编来了解下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的区别。 在VOCs废气处理设备中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都是使用燃烧法进行废气处理,都可以达到95%以上的热回收效率,可以降低燃料的使用,运行成本低。都采用PLC系统进行自动控制,运行控制简单便捷
有机废气是石油化工、轻工、塑料、印刷、涂料等行业排放的常见污染物,主要含有烃类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含硫、氮、卤素及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对大气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催化燃烧技术可以有效地将有机废气通过气-固催化反应,在较低的起燃温度条件下,发生无焰燃烧,并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事放出大量的热量。 贵金属催化剂是催化燃烧处理技术中的关键,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降低有机废气的起始燃烧温度
在环保业相信大家对RTO 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一定不陌生,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因为其出色的对有机废气的处理能力所以在各个行业应用的非常广泛,虽然都是出色的VOCs废气处理设备 在环保业相信大家对RTO 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一定不陌生,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因为其出色的对有机废气的处理能力所以在各个行业应用的非常广泛,虽然都是出色的VOCs废气处理设备,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今天就跟随小编来了解下 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的区别。 在VOCs废气处理设备中RTO焚烧炉和催化燃烧装置都是使用燃烧法进行废气处理,都可以达到95%以上的热回收效率,可以降低燃料的使用,运行成本低。都采用PLC系统进行自动控制,运行控制简单便捷
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4年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2009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唐勇研究员&谢作伟教授)。2009年8月~2011年7月,在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8月-2016年12月,任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2017年至今调入四川师范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