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降落过程(示意图)。 本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冯华、刘诗瑶)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月3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 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今天(5月20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表示:为应对沙尘天气导致的太阳翼发电能力降低及冬季极低的环境温度,按照设计方案和飞控策略,“祝融号”火星车5月18日转入休眠模式。预计今年12月前后,“祝融号”着陆区将进入初春季节,环境条件好转后,将恢复正常工作。 “天问一号”任务团队通过环绕器获取的中分辨率图像,发现“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沙尘暴过程
感谢IT之家网友 xiaocluoyuzi 的线索投递! IT之家 11 月 2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航天局近日发布了我国深空探测任务规划。 国家航天局表示,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其中,嫦娥六号计划于 2025 年前后发射,将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计划着陆于月球南极,开展飞跃探测;嫦娥八号任务将与嫦娥七号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部署的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稳步推进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这是7月27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的地月合影。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提供)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记者胡喆)记者28日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目前飞行状态良好,能源平衡、工况正常,地面测控跟踪稳定,飞行控制和数据接收有序通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探测器已脱离地球引力影响范围,进入行星际转移轨道,飞离地球超过150万公里
2019年11月6日,驻蒙古大使邢海明会见来蒙古出席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的中方代表团一行,与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田玉龙进行了工作交流。 田玉龙介绍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会议的相关情况并表示,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同中方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中国愿同包括蒙古在内的亚太各国广泛开展空间技术交流,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倡议,造福全人类
新华社德国不来梅10月1日电(记者任珂 张毅荣)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1日在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宣布,中国愿意与各国开展航天合作,将在嫦娥六号的轨道器和着陆器上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10公斤的载荷。 张克俭在当天举行的各国航天局长论坛上介绍说,嫦娥六号将完成中国第二次月球采样返回的任务,目前项目正按计划实施。今年12月,中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计划搭载荷兰、德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科学载荷,开展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及巡视探测
兔年春节来临之际,国家航天局1月21日公布了玉兔二号最新工程图片,向华夏儿女送上新春祝福。 前50个月昼玉兔二号月球车月面行驶轨迹图,行驶距离累计1455.2米,距离嫦娥4号着陆器的直线距离865.1米。(国家航天局供图) 伴随着辞旧迎新的喜庆,当第一缕阳光铺洒在月球背面,玉兔二号月球车和嫦娥四号着陆器分别于1月15日和1月16日自主唤醒,迎来第51个月昼工作期
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2年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全箭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吨,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固体运载火箭国际先进水平。该型火箭具有“移动测试对接、移动发射、移动云测控”等特点,具备快速发射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发射任务
作为一款可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开源操作系统,自由、平等、博爱、公开、共享、人人皆可参与、属于每一个人的开源精神和理念,让全世界各地的非盈利性机构、爱好者、从业人员、公司和政府部门都能够参与进来,共同促进它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 创建的 OpenStack 云计算平台、由 Docker 公司创建的容器技术等,一个个极具革命性的创新基于 Linux 诞生。这些创新空前提高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并附带提高了其他几乎所有行业的生产力,让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离贫困更远,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