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著名文化学者、诗人、诗词专家杜若鸿。(二○二二年香港书展相片) 本会学术部理事杜若鸿博士《中华文化论衡》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并全线上巿。这部国学巨著是杜若鸿的一部文化作品,前后跨越十八年,是作者深耕细作的学术结晶,涉及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知识点,分为“小说戏剧”、“诗词歌赋”、“艺术文创”、“人文化成”等四大专辑共十八个课题,涉及语言、文学、艺术、创作、历史、政治、哲学、教育各个范畴,涵盖了《易经》、《论语》、《孙子兵法》、《红楼梦》、金庸小说、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一带一路、全球化、世纪文化普及工程等重要主题
相对于多样的颜色、形状、纹饰而言,这一时期的琉璃珠子,其质的分类要简单许多。统而言之,有纯玻璃质,和现在的玻璃一般无二;玻璃偏陶质,感觉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树脂材料;纯陶质三种。 纯玻璃质地者,最为精美,其原因有二: 首先,光感强,晶莹透明,犹如宝石,《魏略》中描述:“采泽光润,逾于众玉
发表于104年11月“夏荆山文化艺术跨国研究研讨会” 收录于105年3月第一期《夏荆山艺术论衡》 中国书法绘画是独特的艺术表现,依工具、材质、表现形式、文化思维与审美观点而产生极具特色的艺术形态,因此探讨中国书画不仅要从外在的线条、造形、色彩、构图等切入,更要从文化思想与主题意识进探究,再加以每位创作者的人格特质与生命体验更丰富了其创作的内涵与知识。 夏荆山先生年轻时即从名师学习丹青,而后又遍访名师,研学花卉、人物、仕女、山水等绘画技法,此后皈依佛门,钻研佛法,透过艺术创作不断深入钻研佛教绘画,历经多年积累,主题构思与表现技法日益精湛巧妙,深有古趣。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海纳百川,所以精深广博,佛教传入中国,经不断的发展汉化,与儒道共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电子产品泛滥的互联网时代,如果说一些成人的心是浮躁的,那一些孩子的心就是狂躁的。套用有些小学老师的话:“那些孩子分明是一匹匹小烈马呀。” 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
《道藏》外的道书有几类? 除了《道藏》等大型道教丛书外,与道教相关的文献典籍还有很多,它们更多地弥补了《道藏》中没有的内容。主要有敦煌道经、古佚道书5,道教金石碑文,道教史资料,佛教相关资料、民间道书写本,国外道教典籍、道教目录学及研究著作等敦煌道经主要包括道家诸子书,道教经书,科仪、类书、论著,诗词,变文等如《老子化胡经》,《无上秘要》、《大道通玄要》。古佚道书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的道教古籍,如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黄老道家哲学和医药养生学著作
相对于多样的颜色、形状、纹饰而言,这一时期的琉璃珠子,其质的分类要简单许多。统而言之,有纯玻璃质,和现在的玻璃一般无二;玻璃偏陶质,感觉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树脂材料;纯陶质三种。 纯玻璃质地者,最为精美,其原因有二: 首先,光感强,晶莹透明,犹如宝石,《魏略》中描述:“采泽光润,逾于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