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博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植物细胞遗传、植物新品种选育。 现任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协学会学术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入库专家、广东省甘蔗学会成员、广州市科技特派员
其中包括2014年至2017年间收集的其他州的43例。但2016年和2017年美国报告的腮腺炎病例异常多。将以前认为不相关的爆发联系起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分校的Pardis Sabeti及其同事分析了患者拭子样本中的200多个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单一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已在美国占主导地位, Pardis Sabeti说:“了解腮腺炎病毒等病原体的序列数据可以帮助更快地了解传染病的,研究人员对203例患者(主要来自州)的整个腮腺炎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导致了在2016-17年爆发的全国范围内看到的许多大量病例
两篇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病毒学杂志》和《PLoS综合》 记者日前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领衔的研究小组今年年初在《病毒学杂志》(JVI)上公布研究成果:确定了两个关键的ADRP位点晶体结构,首次进行了冠状病毒ADRP位点系统结构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确定了两个关键ADRP位点的结晶结构,包括I型人类冠状病毒2299E和II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及其各自与ADP核糖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从这些结构分析得到的数据对于冠状病毒的研究十分重要,这也是首次对冠状病毒ADRP位点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为了解这一结构域位点在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打下了一个基础。 近期,饶子和研究小组又取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小鼠肝炎病毒A59(Hepatitis Virus A59)中非结构蛋白4的C末端位点晶体结构
哈斯,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蛋白翻译后修饰对植物次生细胞壁加厚、木质素层积的遗传调控机制;植物非生物胁迫调控机制;基因编辑工程在植物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已取得成果包括:1.发现了小类泛素化修饰(SUMOylation)、磷酸化修饰(Phosphorylation)调控细胞壁加厚,木质素层积的分子机制;2.揭示了rRNA加工对调控植物低温响应的分子机制;3.开发了一种可以快速对植物木质素进行降低,且不会降低植物生物量的基因编辑策略
黄小兰,女,出生于1966年8月,医学博士,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取得了执业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现任职于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于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
受PLoS ONE执行主编Damian Pattinson教授邀请,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台研究员受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编委(Academic Editor)。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共出版8种学术期刊,PLoS ONE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每月发表1500多篇研究论文,是科学与医学领域科学家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近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是4.537。 王台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发育和蛋白质组研究,重点利用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探讨花粉和种子发育的分子生理机制
阳萎(Erectile dysfunction,ED)在男性中比较常见,据统计40岁以上的男人40%的有阳萎的经历。阳萎并不可怕,因为更悲催的是现在有研究表明,阳萎可能是将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征兆。 最近发表于PLoS Med. (IF=16.27,戳我)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大约有2.2%的45-54岁的男人,6.8%的55-64岁男人,20.2%的65-74岁男人,50%的75-84岁男人,75.4%的85岁以上男人存在严重阳萎
江聪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曾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主要从事小麦赤霉菌致病分子基础以及赤霉菌-小麦互作机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小麦赤霉菌膜受体识别和信号传导;赤霉菌-小麦分子互作;病原真菌表观调控机制等
树獭背部绒毛是微生物的大本营,科学家可望从中发现新药。 科学家经常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数年前,微生物学家希金巴坦(Sarah Higginbotham)和一位生态学的同事讨论她要如何寻找具生物活性的生物,也就是会分泌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物质
导师风采链接: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5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艾滋病课题组 100021 薛婧,1983年出生,籍贯北京,病原生物专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考入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06年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专业作为直博生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基础免疫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