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安徽省文物局13日发布“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时间上来看,涉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和宋明清时期;从类型来看,既有墓葬,还有洞穴遗址、聚落遗址、窑址、城址以及酿酒作坊遗址。 “这‘十大考古新发现’代表了近两年来安徽省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重要意义。”安徽省文物局局长蔡小莉介绍,安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存厚重
“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和体制改革将迎来重大进展。 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备受关注的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终于揭开面纱。 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要阐明我国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提出,“十二五” 期间将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多环芳烃是指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芳烃, 简称PAHs。它们主要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非稠环型,其中包括联苯及联多苯和多苯代脂肪烃;另一种是稠环型,即两个碳原子为两个苯环所共有。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发布《2016-2017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预计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低于2016年的5%,全年新增装机略超1亿千瓦,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5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进一步提高至38%左右;全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部分地区相对过剩,火电设备利用小时进一步降至4000小时左右。 据介绍,2016年,全国用电形势呈现增速同比提高、动力持续转换、消费结构继续调整的特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0%,增速同比提高4.0个百分点
据了解,中秋小长假期间,市博物馆、中国雕塑博物馆、市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精心准备,全力服务市民。 市博物馆-- 9月22日、23日正常开放,24日闭馆。为保护文物、设施及游客安全,该馆核定每日参观人数为上午2000人、下午3000人
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碳强度下降目标分解到各省(区、市),我省“十三五”时期的累计目标为20.5%,按年均计算,每年须下降4.48%。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生态环境部对我省2019年度控制温室气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经核算,2019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5.19%,“十三五”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 18.45%,超额完成序时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诸城市皇华镇黄龙沟发掘现场出土的仅有10厘米大小的恐龙足迹化石(8月9日摄)。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12日电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大山社区黄龙沟有一处大面积恐龙足迹化石群,据考古专家鉴定,该足迹化石群形成于距今约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无论是恐龙足迹的数量,还是分布面积均属罕见。 这处恐龙足迹化石群距诸城城区20公里,位于被当地村民称为“北岭”的山坡上,发掘的足迹化石面积达2600平方米,发现有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6个以上恐龙属种的恐龙脚印化石3000多个
新华网重庆12月2日专电(记者徐旭忠)重庆市綦江县近日发掘出土一具距今1.5亿年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专家认为,这将对研究该地区地质历史时期上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恐龙化石位于綦江县古南街道河坝村1组,最初是当地一村民在修挖水池时发现的,经鉴定属于恐龙化石
本文摘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资源和能源优化组合优势,建构了探采选、煤电冶一体化产业链,构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成电子货币的独有模式,循环经济效益显著。 霍林河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消化了1000多万吨低热值煤,变废为宝。同时,微电网中招揽了20%的风电和太阳能电量,使每吨铝节约20%的化石能源,电解铝全部构建就地转化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