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
电力设备的电力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监测内容为介质损耗、电容变化量、不平衡电压、泄漏电流等等,通过传感器,对温度、湿度、流量、振动等进行检测,采集波形、信号峰值等数据,通过光缆(或电缆)传输到控制台,工作人员根据相应的事故树和专家系统等方式,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诊断出故障。 1、宿舍电控管理系统方便用户24小时随时能够监控、远程管理。 2、符合国家电力规范的产品标准,实现强弱电分离,避免互相干扰,使计量精度更准确、散热效果更好
多参数水质测定仪在现代水质监测工作中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了水质安全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了监理部门对流域区域水质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该技术有助于开发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对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多参数水质测定仪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显着提高农业用水安全,保证水产养殖质量,是一项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新技术。 多参数水质测定仪特点:监测及预警:通过系统云平台,用户可以设置监测参数的安全范围,一旦前端传感器检测到某一水质参数超出安全范围,系统会发送报警信息通知用户,以便及时处理,确保水库、水库水质良好
SA-2300型轻便式自动水质采样器是我厂推出的用于地表水和污水采样、对水源进行监测、开展污染源调查及总量控制的环境监测仪器。它采用上通用的蠕动泵取水方式,由单片机控制工作。可根据用户需要采集等比例混合水样和等时混合水样,满足由国家环保局发布的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对采样的要求
学院学科平台资源丰富,学科建设持续发展,设有生物电子、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等多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2018年学院获批湖北省发改委“智能微纳医学检验装备及关键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2019年获批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功能纤维加工及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无纺布智能网络在线监测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学院还设有测控与信息重点实验室、光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子信息实验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基地;拥有磁控溅射仪、等离子耦合刻蚀机、光刻机、光谱分析仪及电子测试与分析仪器等先进科研设备;学院科研用房总面积近2500平米
系统采用模块进行灵活配置,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网格化、密集化、精细化布点需求。 随着物联网的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融入了一种新兴的应用理念,一种新兴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应用而生,并且迅速得到了应用与实践。富奥通科技从12年起,借鉴了国外的技术,在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领域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和应用
开创了全球儿童陪伴型互动水杯新品类的Gululu,是一款结合了“宠物养成”和习惯养成概念,并将儿童饮水体验乐趣化、交互化的智能硬件设备。 Gululu智能互动水杯2016年在美国首先面市,201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Gululu互动水杯内嵌LCD显示屏,融入了健康饮水与宠物养成的概念、设计层层奖励机制、追踪喝水频率与饮水量、说英文讲故事、摇一摇加好友、APP查看饮水情况等功能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1号)文件精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简称地价动态监测)的组织实施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51号)文件精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简称地价动态监测)的组织实施,并制定了复查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对此将定期组织复查考核,按年度评比各城市工作情况。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也已将此项工作列为重要的行业公益活动,鼓励广大土地估价师和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公司副总经理参加了“全国第七期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与监测技术高级培训班”顺利毕业。 为我司环境工程的现场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公司副总经理于11月29日参加了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举办的全国第七期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与检测技术高级培训班的课程,在培训期间,与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VOC处理和恶臭处理的技术交流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9-23作者:武淑霞来源:面源污染团队点击量: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滞后性等特点,导致其监测与评估难度大,对监测技术与评估方法要求高。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构建基于我国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现状的监测技术与定量、定性评估方法,可为科学开展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评估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刘宏斌研究员等著作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方法及应用》一书于2022年7月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严新平,1959年7月生,江西省莲花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机制造及修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机械制造与修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是交通运输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业协同创新平台主任;兼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内河智能航运工作组专家、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交通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