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06513
1954年11月28日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同年到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副研究员,1992年任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长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
转型这两个字,最近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在最初,改革的第一动力是自上而下的,从90年代中后期以后,改革前进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开放带动改革、沿海推动内地、民营推动国营、实践推动政策和理论,改革的第一动力往往来自外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多元互动的过程,改革的中心从以经济转型为主导,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失衡
现在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最大的争议是:有人主张继续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政府支出、公共工程建设的效率低,是对资源的浪费,所以不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或是反对主要通过增加政府的支出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当我们谈论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不要过分强调效率,因为效率的问题而否认积极财政政策的观点是片面的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在欧洲市场启用,统一的欧洲货币标志着一个金融合作的新时代正式开始了。相比之下,亚洲的金融合作仍是一盘散沙,处于一种落后的状态。 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中,我们得到的一个教训是:邻国出现了金融危机,由于我们不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因而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