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 (IoPP -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隶属英国物理学会,非盈利性出版机构,是全球最大的物理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传播机构之一。其出版物涵盖物理学各个方面,学科范围不仅包括理论物理,应用物理,还包括了一些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医学物理等。 该出版社还出版其他学协会的期刊,比如中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德国物理学会、欧洲光学学会、国际计量局、伦敦数学学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放射保护学会、医学物理和工程学会、中科院等离子所和中国力学学会、意大利里雅斯特国际高级研究生院等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永芳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单分子荧光技术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同时在细胞水平研究GPCR的调控途径及分子机制。现根据工作需要,诚聘副研,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和博士后。相关描述如下: 1)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高质量科研论文,熟悉该领域的科研思路,独立开展研究; 2) 具有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较强的中英文写作与沟通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近期以来,我所发现一些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单等方式,盗用我所名称、标识、商标为其产品或者服务项目发布虚假广告宣传,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误导、欺骗了广大消费者,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侵犯了我所的名称权、名誉权和知识产权,扰乱了正常的科研秩序。对此,我所郑重声明如下: 一、我所是依法设立的国有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依法享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所”等名称(包括中英文全称、简称)的专属使用权、研究所标识的著作权、商标权。 二、我所不从事任何具体产品,包括医疗用品、药品和保健品的生产和经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我所书面许可或者授权,在其产品、服务宣传中,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物理所”等名称(包括中英文全称、简称)或者我所标识、商标的行为均属侵犯我所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泰勒有限公司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动物所多位抗衰老科学家及国家首长保健专家的支持参与下,基于端粒衰老科学,专注人体衰老相关的生物酶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研究衰老相关的酶,及体内代谢产物,通过无数次的实验与验证,甄选出人体内源性且在身体衰老过程中到助力延缓衰老过程的物质,并成功的将其开发成具有生理活性的膳食补充剂,用于补充体内日趋减少的酶类,结合北京首保医健康、长寿工程,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提升生命品质。 泰勒有限公司现已推出划时代延缓衰老产品——TE NMN 9000; TE中核心成分为NMN(烟酰胺单核苷酸),NMN是划时代的细胞抗衰因子。国际上经Nature、Science、Cell等权威期刊实证的具有逆转衰老功效的细胞因子
深圳先进院与澳门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资讯》 5月27日,澳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成立典礼暨联合研讨会在澳门大学举办。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许瑞明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双方一起为实验室举行了揭牌仪式。此外,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包括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秘书长王新东与澳门科技发展基金主席马志毅、澳门特区政府高等教育局局长苏朝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等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殷勤伟研究组现因工作需要诚聘博士后和研究人员数名: 近期或即将获得生物学或医学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接受过较为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肿瘤学、病毒学或生物信息学的训练。 最好具有研究多肽/蛋白质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经验, 英语水平较好,具有英文写作与交流的能力
2月2日下午严纯华校长一行到城关校区西区天演楼、逸夫生物楼逐一走访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应用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多肽药物与化学实验室、动物进化与系统分类实验室、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生态毒理学实验室、代谢理论生态学实验室、植物温室等实验室并看望了部分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师生。严校长在走访中着重查看了实验室的水电安全、废弃物处理、实验室环境卫生、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与生物安全管理等情况,认真叮嘱师生注意用水用电安全,爱护科研仪器,保持好实验室卫生节前需要暂时关闭实验室要注意及时切断电源、水源,关闭门窗,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返乡路途中做好防疫,要严格遵守所在地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求。 在走访检查期间,严校长还亲切询问了师生的假期安排与返乡计划,他认真聆听同学们关于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的汇报,饶有兴趣地了解李红玉、龙瑞军、王锁民、林芳等教师的仪器设备采购、科研进展与生活情况
从医学应用的需求出发,根据天然组织的成分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生物合成(基因工程)或化学合成(接枝或共聚)方法,设计、合成和仿生制备有利于细胞生长分化和组织再生的生物活性大分子或共聚物;并采用原位聚合或接枝改性方法对无机功能粒子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开发材料复合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制备具有仿生组分和结构的再生医学相关新材料和新产品。 生物医用材料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的应用,除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活性有关,还与材料的形状、结构、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采用静电纺丝、离心纺丝、粒子沥滤、气体发泡、相分离和3D打印等方法,开发支架或器件的加工成型工艺和物理、化学或生物表面修饰技术,研究影响组织再生的相关因素和机制,制备可用于骨、软骨、皮肤等不同组织/器官修复或替代的植入型器械,探索可注射和个性化医疗新技术
男,1941年2月生,教授。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81年获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88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lrvine加州工作一年
主要利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折叠、组装、代谢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1.蛋白质折叠和错误折叠相关疾病:遗传突变和病理条件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聚集的影响,特别是眼部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聚集体/包涵体的形成机制; 2.核糖核酸酶与mRNA代谢调控:核糖核酸酶的结构、功能和其在mRNA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细胞内RNA小体的结构、组装和生理功能; 3.细胞能量稳态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所介导的肌酸激酶调控细胞能量稳态的分子机制。 研究生课程《生物波谱学》和《生物物理前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生命学院电子邮箱:admin-life@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