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系
3月10日-12日,“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新农科普通高等CQ9涉农专业理科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研究”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新农科普通高等CQ9涉农专业理科基础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研究”项目组主办,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承办。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CQ9·(中国)官方网站等全国30余所涉农高校的20多位理学院院长、副院长及200余位专家和老师参加会议
新华网维也纳5月31日电(记者刘钢)奥地利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咂嘴现象。 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从灵长类动物和他们的发声,如黑猩猩的叫声中寻找人类语言的进化起源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在教育和研究领域拥有卓越且历史悠久的口碑,是一所在国际学术领域倍受认可的顶尖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博特拉)致力于发展研究生教学,向国际学生提供硕士以上学位课程。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怎么样]专题生成时间为:1599834913 本科课程:学历要求:国内省重点高中毕业或高三下学期或以上学历,各科成绩达到85%英语要求:雅思5.5分(部分专业要求6分)
来源:yxy发稿时间:2016-06-14浏览次数:1807 刘双喜 男 出生于1978年7月,土家族,籍贯:湖北长阳。 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1年10月至2003年7月,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任生物学教师; 2006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 第66期】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德培团队在 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urnal oscillations of endogenous H2O2 sustained by p66Shc regulate circadian clocks”的文章,第一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之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振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诺奖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TTFL),另一种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振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业界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却仍悬而未决。 该团队对单个细胞以及小鼠肝脏内的过氧化氢(H2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发现 H2O2水平呈现近日节律振荡
段存明教授,现任密歇根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的终身正教授和BSB主任。他1982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1991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此后在华盛顿大学及北卡罗来纳大学教进行了博士后工作
5月19日下午3:00,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David A. Weitz莅临我校并做客化工学院第一期时钧大讲堂。学术报告会在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五楼报告厅举行欧洲杯预选赛,由副院长陈苏教授主持。 Weitz教授做了题为“Dripping Jetting Drops and Wetting: the Magic of Microfluidics”的学术报告
5月19日下午3:00,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David A. Weitz莅临我校并做客化工学院第一期时钧大讲堂。学术报告会在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五楼报告厅举行欧洲杯预选赛,由副院长陈苏教授主持。 Weitz教授做了题为“Dripping Jetting Drops and Wetting: the Magic of Microfluidics”的学术报告
5月19日下午3:00,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David A. Weitz莅临我校并做客化工学院第一期时钧大讲堂。学术报告会在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五楼报告厅举行欧洲杯预选赛,由副院长陈苏教授主持。 Weitz教授做了题为“Dripping Jetting Drops and Wetting: the Magic of Microfluidics”的学术报告
5月19日下午3:00,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David A. Weitz莅临我校并做客化工学院第一期时钧大讲堂。学术报告会在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五楼报告厅举行欧洲杯预选赛,由副院长陈苏教授主持。 Weitz教授做了题为“Dripping Jetting Drops and Wetting: the Magic of Microfluidics”的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