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
2017年作品《四季交响》(Four Seasons)荣获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永久收藏,洪凌作品的景观充满各种丰富的变化技巧,这些改变出现在他恣意更动绘画的透视关系,于构图呈现一种透明可辨或不可辨的暧昧空间。突破传统“景”的视角概念,他所描绘的山水,一直带有着自然物象的余留;油彩泼点搭配线条的水墨皴法,大小、缓急、轻重或是涂抹,自西方抽象表现风格里,呈现传统东方运笔用墨的美感。早于一般中国艺术家的脚步,洪凌先后在1997与2011年受邀参与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2016年更展开为期两年的世界巡回展
6月18日上午,红桥区图书馆“御河讲坛”特邀天津中国北方风水画派创始人、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知名画家冯明以“如何欣赏山水画”为主题,为读者和书画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讲座,吸引了50余名读者及书画爱好者参与。 冯明老师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沿革及演变过程,随后又为大家介绍了近现代山水画的基本分类并着重讲解了小青绿、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的绘画特点。冯明老师认为山水画鉴赏主要与笔墨决定,应遵循“谢赫六法”讲求典雅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
60年代初,傅抱石带领江苏画家作行程二万三千余里的旅行写生,此后举办的“山河新貌画展”影响于画坛,他带领的江苏美术群体被称为新“金陵画派”。其作品也更加激情奔放、气势磅礴,富于时代气息。傅抱石在“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创新思想的激发下,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了“抱石皴”技法
是中国山水画常用的皴法之一,一代宗师郭熙是此画法的开创者,北宋、南宋盛行一时,其后,经元唐棣有所发展变化。此法主要表现黄河流域的丘陵山川,着重表现北方山水气势峥嵘、浑厚仓健之貌。郭熙用此画法作出许多千古绝唱的伟大作品,如《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等
“书画同源”这句话,在我国艺坛里是极普遍地流传着。 当然,绘画的方法,和写字也有相当的差别,如皴、擦、点、染这些方法,在书法上是绝对不能相通的;而能相通的,恐怕只有山水的画法和人物画的线条画法。 皴法当然是要用中锋一笔一笔地写下去,而人物画的线条,尤其是要有刚劲的笔力,一条一条地画下去,如果没有笔力,哪能够胜任? 中国有一种白描的画法,即是专门用线条来表现
“孙宗慰对西画和中国画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油画创造中,努力吸收传统写意画的观念和技法,使之更富有神韵,更具有民族特色。他在水墨、彩墨的创造中,又努力融合油画的造型与技巧,使之更接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感
挥洒台湾之美: 水墨行者何木火彩墨画集:何木火先生,字世怀,号“水墨行者”。1958年出生于台中大里,自幼即展现出不凡的绘画天分,早年曾跟随近代书画名家井松岭教授习画 内容简介 何木火先生,字世怀,号“水墨行者”。 1958年出生于台中大里,自幼即展现出不凡的绘画天分,早年曾跟随近代书画名家井松岭教授习画,让他对于传统水墨的山水布局、笔墨趣味、皴法晕染等技法均有所领略
当察觉环境的改变,接收到不同风景的些微转变,虽然短时间感受不到那些变化,一旦时间拉长,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改变了,也因此刺激了我,有了新想法的产生。那就是-创造风景,在解构后的排列组合,重新建构缤纷的欢乐风景,在新建构的画面元素里,有着类似山水画里的山石高坡,削平的石坡顶端处,似乎存在着人类生活的痕迹,在这不规则的石柱体,仿佛高楼大厦的密麻现象,像是城市山景。饱满的色块在画面里跳动,类拼贴性的绘画,感受着空间的几何变化,扁平化的景物,穿插著不同的装饰性符号与皴法,让我所投影出来的景象,营造出趣味的空间感
说王飚先生的绘画作品“大气象、大格局、大法度”,这不是笔者为“捧场”而言的浮夸说辞,而是这个展览的本身“气场”,就会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作品的“气局”大小因人而异,它是画家秉性、情操、趣味和审美品位在艺术涵养上的差异,这里虽无高下之分,但作品的“气象”格局则大小迥异。在意象表达的“中国画”中,作品的“气息”是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