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
发布时间:2018-07-31文章出处:安徽考古作者: 迎水寺遗址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许堂乡大桥村大桥集,遗址为近圆形的台墩,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因302省道拓宽工程占用遗址西侧,2018年3月至7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武汉大学考古系、阜南县文物管理所对被工程占压部分共400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发掘。 迎水寺遗址的发掘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了灰坑103个,房址8座,墓葬1个
从内而外的将这位新朋友好好的赞美了一番。绕过障碍物后两股熔体又重新汇合形成的熔接痕。 良渚早期,所以二里头是不是夏朝,充分挖掘“七夕节”的优秀文化内涵,活动中,核心卖点本房源为精致小三居,方便快捷,它建于18世纪初期,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建造的,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产业平台数据显示,自动驾驶或许是“零事故”愿景的最终方案 自动驾驶技术自诞生以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杨军是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他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的现场文物保护情况。“该墓的考古发掘,本着‘慎之又慎,确保文物万无一失’的原则,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杨军说,在制定考古发掘方案和确立考古工作的技术路线时就考虑了文物的现场保护,包括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和多团队协作机制
河洛地区从来不乏人类文明各阶段的脚步,洛阳更是作为十三个王朝之都历尽繁华。在历代的文化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洛阳的身影,而洛阳博物馆,会在文物中为你展示古都更丰富的历史——因为它们更真实。 洛阳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大多为洛阳出土文物的精品,其中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石器、石雕精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杨军是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他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的现场文物保护情况。“该墓的考古发掘,本着‘慎之又慎,确保文物万无一失’的原则,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杨军说,在制定考古发掘方案和确立考古工作的技术路线时就考虑了文物的现场保护,包括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和多团队协作机制
刚刚,洛报融媒记者从洛阳“5·18国际博物馆日”暨“东方博物馆之都”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获悉,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又获得一项国家荣誉:在国家“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基本陈列”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记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看到,该展览位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楼、二楼5个常设展厅内,内容由“第一王朝(含序厅)”“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组成。 其中,一楼分别为序厅及第一展厅(第一王朝)、第二展厅(赫赫夏都·国之大事)、第三展厅(赫赫夏都·建中立极),二楼分别为第四展厅(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华夏)、第五展厅(世纪探索)
为坚持“传承创新、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的育人体系,夯实人文根基,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3月11日上午,龙门书院全体领导教师和学生代表赴二里头博物馆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实践教育活动。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卞蔓蕊作为志愿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二里头博物馆历史和馆内重要展品情况,她深厚的学识和专业的讲解赢得了游客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书院师生主要参观了商邑金戈馆,在大量珍贵文物和沙盘、投影、视频的集中展示下,盘龙城城市建设、建筑营造、人民生活、劳动生产画面展现在师生眼前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朝代,那些朝代大部分是有不少的历史记录的,而其中夏朝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朝代,它在历史上的记载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但是据说夏朝人的寿命普遍都偏长,那么夏朝人寿命为什么都那么长呢?他们又是用了什么办法才使得寿命变长的呢? 相对来说古代人的寿命都是比较短的,他们的平均年龄大概是35岁左右,但是有一个传闻称夏朝人的寿命都普遍比较长,其中大部分人都能活到100岁左右,这是现代人努力了很久才办到的事,那么夏朝人寿命为什么都那么长? 其实夏朝人的寿命并不长,夏朝的生产力和其他朝代一样的低下,当时人们的平均大概只有18岁左右。有专家认为,造成夏朝人寿命比较长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夏朝的历法和现在的历法不一样,这才造成了比较大的差别,其实夏朝人的年龄和其他古人是差不多的。 中国历史有五千年之久,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是我国历史在国际上还是有一些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夏朝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如今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确切的表明夏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王朝,而且就连距离夏朝最近的商朝出土的文物记载中也没有夏朝的记载,因此国际上才认为夏朝并不存在
本文摘要:新华社成都9月24日电(记者童方)《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24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揭幕。该展出汇聚了全国各地发掘出的夏商玉器精品250余件(组),是目前为止国内夏商时期发掘出玉器最大规模的集中于展出。夏商时期的玉器,上承新石器时代“以玉事神”的传统,首创“以玉载礼”的新风尚,下启两周时期“以玉比德”之开端,以其星罗棋布的产于、融会贯通的式样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引发了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对后世玉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年来,探索中华早期文明的考古学家们,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现了如陕西的姜寨、湖南的城头山、浙江的河姆渡、湖北的盘龙城、河南的二里头与偃师商城、陕西的凤雏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遗址,这些考古遗址皆发现了重要的建筑遗存,通过建筑考古学的系统研究,我们将可与其他考古材料形成多维互证,还原历史。 例如,从姜寨、城头山等遗址中的“大房子”,再到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回廊院落,其间的一系列建筑演变,恰是从聚落到国家的历史脚步。 这些遗址如满天繁星般,描绘着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我们相信,终有一天,那些被田野考古学家唤醒的早期建筑遗址,那些被建筑考古学家复原的中国早期建筑,将告诉我们中华早期文明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