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控制
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始于1960年。60年来,人类探索火星的步伐从未停止。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12月6日17时53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三号探测器实施近月制动,“一脚刹车”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17时47分,地面科技人员发出指令,嫦娥三号探测器器载变推力发动机成功点火,361秒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千米的环月轨道,近月制动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一次关键的轨道控制。飞临月球附近时,探测器通过减速制动,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了解到,该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研制的离子液体微电推进器,成功完成多次在轨点火试验,微电推搭载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解放军报讯 赵森、记者韩阜业报道: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6所了解到,该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研制的离子液体微电推进器,成功完成多次在轨点火试验,微电推搭载试验取得圆满成功。206所科技委副总师、应用物理技术中心主任许诺表示:“本次试验验证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在立方体卫星平台开展离子液体微电推进空间验证试验的国家
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完成了核心舱载人环境建立、物资整理与转移、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等工作。 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这样可以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 据@央视网 报道,截至今天(7月5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进驻空间站整1个月,目前三位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各项在轨任务推进顺利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原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10月11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任所成立筹备委员会主任,现隶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之一。 研究所主要从事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推进系统,程控系统及其部件的研制,也是从事控制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专业研究所。60年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秉承“求实、求是、卓越、超越”的理念,圆满完成了以东方红一号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各项航天重大工程,我国绝大部分卫星的控制与推进系统、程控系统和飞船、嫦娥卫星GNC系统(含部件)都出自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所也发展成为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试验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研究所,在国内空间飞行器控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嵌入式系统通常是形式多样的、面向特定应用的软硬件综合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被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具备低功耗、小体积、高集成度等特点,且通常有着高实时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随着卫星的技术进步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卫星总体设计及应用仿真迫切需要先进仿真工具的强有力支持。 天目全数字实时仿真软件SkyEye作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可构建卫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应用先进的“MBSE+DevOps”方法论,实现卫星姿态轨道控制软件的正确性、可靠性与高效性,为卫星保驾护航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25日电(记者王经国、琚振华)根据任务方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着陆场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上面级和返回舱组合体飞行第13圈后,开始实施第三次轨道控制,进入返回轨道。当组合体飞行至高度约170公里处,返回舱与上面级分离
众所周知,嵌入式系统通常是形式多样的、面向特定应用的软硬件综合体,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必须被高效率地设计,量体裁衣、去除冗余,具备低功耗、小体积、高集成度等特点,且通常有着高实时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随着卫星的技术进步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卫星总体设计及应用仿真迫切需要先进仿真工具的强有力支持。 天目全数字实时仿真软件SkyEye作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可构建卫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应用先进的“MBSE+DevOps”方法论,实现卫星姿态轨道控制软件的正确性、可靠性与高效性,为卫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