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
王枫,1984年生于吉林长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20)。2008年获吉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吉林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4-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18和2019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同位素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张国伟 1939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张国伟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组成、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等多项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第1章第4节内容。它是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讲好这节课,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始终伴随着人类生生不息。环境,通常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而人类的生活是与生物圈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0月 3日生于广东大埔。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81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留学,1984取得博士学位
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0月 3日生于广东大埔。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81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留学,1984取得博士学位
时间:2022年10月24日(周一)晚19:00 主讲人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和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院长。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150余名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家讲坛》《地理·中国》等栏目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围绕海啸、地震、洋底构造、珊瑚礁、海底矿产资源等专题做过科普讲座
张国伟 1939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张国伟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组成、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等多项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张国伟 1939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张国伟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持并完成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组成、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等多项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的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孙娅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结构和地震学研究,包括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及演化、地震波成像以及接收函数的提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构造、地震波各向异性以及莫霍界面的精细结构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防科大开发基金一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中国科技基础工作专项项目一项和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