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新华网西安10月13日电(记者陈晨)他是生长在岭南的异乡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渭北高原从事旱作小麦育种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种,让旱区小麦从亩产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长为亩产450公斤的高产作物,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救命恩人。 半个世纪过去,耄耋之年的陕西省长武县农技中心退休研究员梁增基,退而不休,依旧奔波在田间地头
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郝帅)据农业部网站消息,8月6日下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抗旱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专题会议精神,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批示和国家防总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做好农业抗旱工作,坚持抗灾夺丰收目标不动摇,切实落实好各项抗灾措施,力争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不减产、非旱区能增产,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会议指出,中央领导对当前抗旱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国家防总专题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充分认识当前旱情的严重性和可能的持续性,进一步做好农业抗旱各项工作,坚持做到旱情一天不解除,抗旱一天不停止
作物物化栽培技术是目前栽培技术中******有活力的前沿领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物种子包衣技术是作物物化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作物良种标准化、加工机械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以及农业生产增收节支的重要途径。 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家种子公司******研制出旱作物种衣剂以来,种衣剂的研制与应用发展迅速,英国、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相继研制开发出了包括棉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种衣剂
9月11日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光明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期“科学麻辣烫”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科技成就回顾与展望”主题论坛在国家农业图书馆举行。院士、专家、媒体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农业科技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伟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孙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静等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制片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影视专委会秘书长冯其器主持活动
在12月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落地山西晋中和江苏南京。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上部署示范区建设,开辟示范区新序列。为落实意见要求,科技部先后印发了多个文件,从工作层面明确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申报条件和建设流程,并积极推进示范区培育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