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藤酮
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学院主要在水稻、南方大豆、玉米新品种创制、作物空间诱变育种、作物栽培管理、南方主要作物害虫种群系统控制、有害生物-寄主作物-天敌互作机制、群体微生物信号、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近5年,学院主持和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160项,科研经费3.43亿元,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审定品种24个,植物新品种权40个,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推广应用水稻、大豆新品种,印楝素、鱼藤酮等新农药,香稻技术、南方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以及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植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在漫长的与昆虫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的过程中.除了形成形态结构上的物理性防御机制外,重庆杀虫公司还耗费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来产生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挥发性精油、生物碱等。多数植物次生物质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它们不直接参与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但却能影响周围生长环境中昆虫对食物的选择。由此可见.植物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被取食地位
【性 状】:棕黄色粉末。溶于丙酮、四氯化碳、乙醇、乙酸、氯仿、乙醚和其他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其溶液见光氧化成黄色、橙色到深红色,并可沉积析出脱氢鱼藤酮和鱼藤二酮的结晶 【产品介绍】:鱼藤酮的资源很丰富,目前已经发现68种豆科植物中含有鱼藤酮,而鱼藤酮类化合物在74种以上
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学院主要在水稻、南方大豆、玉米新品种创制、作物空间诱变育种、作物栽培管理、南方主要作物害虫种群系统控制、有害生物-寄主作物-天敌互作机制、群体微生物信号、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近5年,学院主持和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160项,科研经费3.43亿元,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审定品种24个,植物新品种权40个,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推广应用水稻、大豆新品种,印楝素、鱼藤酮等新农药,香稻技术、南方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以及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植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