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杨军是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他介绍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中的现场文物保护情况。“该墓的考古发掘,本着‘慎之又慎,确保文物万无一失’的原则,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杨军说,在制定考古发掘方案和确立考古工作的技术路线时就考虑了文物的现场保护,包括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和多团队协作机制
潜江草把龙灯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历史久远。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清光绪五年(1879年)《潜江县志》风俗篇记载中有草龙图,并附有对草龙的描述
居住在山川秀丽的西双版纳中的傣族人民,同时也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繁多的舞蹈种类。除了比较熟悉的孔雀舞这样的表演性舞蹈,还包括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蹈等形式多样的舞蹈种类
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何地?这一直是考古学的难题,国际学术界也存有争议。11月22日下午,在湖南常德临澧县杉龙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6粒距今约8000年至9000年的碳化稻谷被发现,这一世界难题又开始了新的讨论。 杉龙岗遗址位于湖南常德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距临澧县城约37公里
近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本次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3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