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奖
“双新”背景下卓越师范生培养机制的探讨I 发布者:文明办编辑:发布时间:2022-11-07浏览次数:10 时间:2022年11月8日18:30 主讲人先容:乔虎生,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2005年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开展研究,201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2—2013年在加拿大访问一年
鲁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被哈佛大学聘为副研究员、讲师,2017获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围绕我国同时面临的气候与大气环境问题,长期开展低碳能源与大气污染的协同控制研究,为从源头控制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委会协同创新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儿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儿科专委会秘书,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学术任职。2009年获得四川大学儿科学博士学位,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10余年,对儿科,特别是新生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报告摘要:许多试验的前期研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可大大节省试验的开支,又可显著加快研究的进程。在过去的四十年中,计算机试验从无到有,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了有关理论,在统计、工程和许多相关领域都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得到了重要的应用。作为计算机试验中最重要的设计,空间填充设计的最优理论及构造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公培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是“未来科学大奖”。 9月6日上午10点,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三个奖项陆续揭晓,共诞生了4位获奖人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计划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等;已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共被SCI引用4000余次,单篇被SCI他引超过200次的论文7篇,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被SCI他引500余次;个人论文H指数27;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先后指导研究生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指导本科生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0篇;指导本科生获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成果报告会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指导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
以色列当地时间1月13日,2020年沃尔夫奖获奖名单公布,农业奖授予英国植物学家卡洛琳·迪恩(Caroline Dean),以表彰其在植物开花时间控制和春化现象的表观遗传基础上的开创性发现。 卡洛琳·迪恩现年62岁,1982年获得约克大学获生物学博士学位,1988年开始在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工作,研究春化现象的分子基础。 春化现象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
12月15日,第四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五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今年的“复旦-中植奖学金”颁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化学病理学系教授、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开创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 当天,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们和青年创新人才齐聚一堂,共论全球科技前沿和创新趋势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授奖项目名单,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春红教授团队“乙肝病毒及免疫微环境参与慢性炎症和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7-036)。 马春红教授及其课题组自2002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撑下,以我国高发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研究模型,发现了感染因素调控免疫检查点介导免疫耗竭、诱导慢性炎症重塑免疫微环境以及打破细胞生死平衡导致恶性转化的新基因和新通路,揭示了感染因素和免疫微环境相互作用介导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及干预靶点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上述工作全部在国内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Gastroenterology Gut J Hepatol Oncogene Cell Death&Diffentiatio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10篇代表性论文累积影响因子90.681,累积SCIE他引232次,成功转让发明专利1项
讲座时间:2022年11月25日(周五)下午16:00 陈诗一,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同时任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以及应用计量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