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
付卫,普外科医学博士,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6年制)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2000年以Fellowship身份在 Providence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s,U.S.A.工作。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至今,历任普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普通外科副主任, 从医以来始终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
培养目标:妇幼保健医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妇幼保健基础医学知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能在基层从事妇幼保健和妇产科、儿科常见病的防治,具有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也能在妇幼保健业务及行政部门从事临床、预防、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妇幼保健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与优生学、生殖内分泌与免疫、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生殖健康、妇幼与儿少卫生、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妇幼营养学、妇幼心理学、妇幼卫生管理、流行病学、性医学等。
第一批本科,学制五年,文理兼收,计划招生360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中西医内科学、中西医外科学、中西医妇产科学、中西医儿科学等
中医康复保健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医院康复科、疗养院、康复保健中心、社区康复保健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从事中医康复、保健工作。一类是从事以中医康复保健为主的保健按摩师、足底按摩师、中医刮痧师和康复治疗师,一类是懂专业,善管理,有培训能力的管理人才。 中医基础学、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病理学、经络腧穴、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外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刺灸学、常用护理技术、中医妇科、中医伤科学、针灸治疗、推拿学
联系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学术会议筹备组 510655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道: 2012年的金秋时节,我国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学术盛会“2012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学术年会”将于11月9日-11月11日在美丽的花城广州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同承办。 大会将邀请国内外结直肠专家、肿瘤学专家、中西医领域专家,就本专业进展作专题报告
精品学习网医学教育频道特为大家整理了2014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相关信息,以供参考。 中西医结合 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传染病学 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14 执业助理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基础、药理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传染病学 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14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报告》和《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我校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从2018年度全国15名上升到2019年度全国12名,进步3名。附属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进入全国前100名,分别排19和86,其中珠江医院首次进入全国前百名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将于2014年8月22日-25日在中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11届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大会。会议由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主办,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及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此次大会预计规模800人左右,将有来自亚洲30个会员国及地区代表近300名、国内代表近500名参加,同时邀请约60余名国际和国内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学者前来做专题演讲
朱庄臣,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外治分会理事,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骨科学组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骨外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 2004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获得临床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2010年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得骨外科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的范畴仅仅限于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和病理方面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技术不断地改进,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经包括许多内部的疾病。陈孝平编著的《外科学(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8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全面介绍了外科学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