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又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新生儿血清中仅含有0.1g/L,以后迅速升高,1岁左右即可达到成人水平。IgM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先产生的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其溶血能力比IgG强500倍以上,且通过补体C3b、C4b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几项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获得可喜结果,使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2010年后,CAR-T细胞免疫疗法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效果,其对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高达85%以上,对B细胞淋巴瘤的总体应答率也达60%以上。CAR-T细胞疗法是对患者的自身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和改造,使其获得特异性靶向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肿瘤进展或治愈患者的目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和胸腹水可溶性Apo-1/Fa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57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以及129例不同性质胸腹水可溶性Apo-1/Fas浓度变化.结果:恶性血液病中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可溶性Apo-1/F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高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0.05);急性白血病和MM化疗完全缓解时Apo-1/Fas水平显著下降(P<0.05)无效和复发病例均为高值.在实体恶性肿瘤中血浆可溶性Apo-1/Fas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转移性癌显著高于非转移癌(P<0.01)术后好转或放疗后缓解患者较术前或放疗前明显回落(P<0.01)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显著升高(P<0.01).恶性肿瘤患者胸腹水可溶性Apo-1/Fas水平明显增高并明显高于结核性和漏出性胸腹水(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和胸腹水可溶性Apo-1/Fas水平明显升高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观察其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理过程鉴别胸腹水的不同性质.
根据HitConsultant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宣布与Rocket VR Health达成了一项研究协议,将研究每日VR疗法对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影响,以提高癌症患者、他们的家人和他们的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Rocket VR Health是一家新兴的数字治疗公司,主要开发经过临床验证的虚拟现实疗法。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CT)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约为 28 天
滨州北镇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孙逸群的父亲患白血病后为不影响他学习和高考,隐瞒病情两年半。父亲的行为感动了滨州一座城,昨天,滨州志愿者在市区三个地点同时发起公益募捐,为爱添加正能量。 齐鲁网6月22日讯 (滨州台 程龙)滨州北镇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孙逸群的父亲患白血病后为不影响他学习和高考,隐瞒病情两年半
老年疝气多位腹股沟斜疝或腹股沟直疝。由于老年人肌肉组织松弛,弹性降低等原因影响,因此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主要是由于腹壁肌肉薄弱或(和)腹腔压力大引起腹腔脏器脱出体表之外,腹股沟疝治疗办法很多但具体是和哪种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发展程度决定
想知道”白血球侵略细胞”是什么意思? 就像上面所说的,白血球是身体的防御系统,帮助对抗外来的异物,如病菌、或是其他细胞(器官移植)等,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免疫系统。 正常的白血球,能够分辨自己的细胞(自体细胞)的不同,它只会攻击、消灭异物细胞。 但在细胞病变的情况下,例如"白血病"(leukemia),白血球的造血组织异常增生,由其所生产的白血球也有量与质的改变
9月16日,长春(记者郭佳)16日,“90后”大学生王自婷成为吉林省第1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 ,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并成功地与一名6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对 。 四年前,王子婷在吉林建筑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
9月6日上午,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4位科学家斩获三大奖项,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人民币约700万元)。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摘得“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柯因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因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中的开创性贡献,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诞生于2016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男,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西医,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肿瘤专家何光鉴教授,获得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新药专家评审库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学会理事,四川省老年医学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抗癌协会理事。 姚德蛟教授学术精深,自成一格,在学术思想上,倡导“天人相应、五运六气”,重视脉诊,深刻认识中药对肿瘤治疗、康复有明确作用,应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肿瘤及防复发防转移有独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