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会
星空有约丨今年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是年度“最小满月” 新华社天津2月3日电(记者周润健)元宵节将至,又到赏月时。天文科普专家介绍,癸卯兔年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是年度“最小满月”。 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此时的月亮最圆,称之为“满月”,亦称为“望”
2022年7月18-22日,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1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举办。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天文力学处副处长毛羽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台长白金明、纪委书记陈吉岳,以及来自各天文台站、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年会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云南天文台承办
周济林,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天文学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后留校。1998年聘为副教授,2003年聘为教授,200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IOP(Institute of Physics,英国物理学会)成立于1873年,是一个致力于提高对物理学理解和应用的机构,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五万多名会员。 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 Publishing)与众多知名学协会合作出版,其中包括中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德国物理学会、美国天文学会、俄罗斯科学院、欧洲光学学会、国际计量局、伦敦数学学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美国能源部、医学物理和工程学会、中科院等离子所和中国力学学会、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国天文学会和国家天文台等。 2022年我校可访问的IOP学术期刊103种(其中我校购买75种,其余由NSTL购买或OA期刊)
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透露,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 在贵阳日前结束的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赵刚展望面向2020年的天文发展规划时说,中国天文学发展需求多,空间大,应该统筹规划,实现跨越发展。 赵刚透露,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单口径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并积极参与建设国际30米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TMT)计划,同时筹划在南极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和在南半球建造南天LAMOST望远镜
农历鼠年天宇将上演4次“超级月亮” 新华社天津1月30日电(记者周润健)“超级月亮”是近些年来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天文现象,虽然不是什么神奇天象,但每每发生时还是会引发一些人的关注。 天文专家表示,“超级月亮”大多发生在农历十六和十五,农历鼠年中会上演4次,时间分别在2月9日、3月10日、4月8日和5月7日。其中,4月8日的这次还是一年中的“最大满月”
2023年1月30日,江苏省天文学会发文,表彰了一批在天文知识科技传播、科普资源创作开发、参与学会科普活动等工作过程中做出贡献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团体单位与科普工作者。南京天仪获得2022年度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研发中心李金鹏博士获得“2022 年度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南京天仪作为中国天文学会核心会员单位,坚持“以天文仪器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天文事业进步奉献精品,为空天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为使命,坚持依托自身的天文科技资源,长期开展公益天文科普工作,为天文科学传播贡献了天仪力量
新华社天津8月7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专家介绍,8月9日,火星这颗备受关注的行星将与月球上演“相合”的精彩戏码。届时,如果天气晴好,公众可以用肉眼看到红色的火星与皎洁的月亮相互辉映、齐放光芒的美丽画面。 火星是地球轨道以外的第一颗行星,颜色呈红色,由于亮度变化大,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荧惑”
陈鹏飞,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杰青。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此后留系任教。2001年6月晋升副教授,2006年6月晋升教授
有着“指环王”美誉的土星2月22日晨将悄然来到“月姑娘”身旁起舞,并向世人献上自己的绝活——“草帽舞”。届时头戴“草帽”的土星会依附月亮近距离展现“星姿”,公众只需用肉眼即可在该日凌晨清晰见到这幕“土星合月”的天文现象。 据了解,行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这一天象叫行星合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