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
贫者施以财,畏者施无畏,如是等功德,乃至于坚牢。 ~《十住毘婆沙论》卷第七~ 您,身心安稳快乐吗? 您,对周遭的人,是感到欢喜还是瞋恼? 修习慈心观,慈爱自己,慈爱他人,舍人我对立,广结善缘。 观想自己的影像,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微笑看着自己,接着向自己送上四句慈悲祝福的意念: 愿我没有怨敌(或危险);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 愿我没有内心(或精神)的痛苦;愿我安详快乐
我们要反观自心,看看自己与菩提心有没有距离,有多远的距离。若是相距甚远,就一定要精进;若是近在咫尺,就应该更加努力精进,因为这样做就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资粮道。虽然走上大乘资粮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转,也无法避免永远不堕恶趣(如果这种人犯了菩萨戒,或造了比较严重的罪业,也会堕入恶趣),但是,这种人即便在恶趣中,也会度化众生
在一个“前无古人”的江湖世界,列国纷争、群雄争霸,各国士族豪门为了争夺千贤阁名流榜上的排名而斗智斗勇,激烈角逐。没想到登上千贤阁聪慧榜榜首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少年——罗霄。 罗霄出身神秘,智力超群,从小在寺庙长大,看尽了人性的复杂
简介:由高料留美子原作漫画改编的TV动画《境界之轮回》第三部。制作阵容和声优基本不变,继续讲述真宫樱和六道轮回一起引导幽灵至轮回之轮的轻松生活。由高料留美子原作漫画改编的TV动画《境界之轮回》第三部
释迦牟尼(梵语: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约566年-公元前约486年,古印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尊称释迦牟尼佛、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释尊等;简称释迦如来、释迦文佛、释迦佛,从明朝开始汉地还尊称他为如来佛祖或佛祖,即“佛教之创祖”,简称如来佛,清代称为佛爷;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的王族家庭,为刹帝利种姓。在佛教中是世间出世间最尊贵之人,并非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被神化而视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间信仰之庙宇也往往设有大雄宝殿供奉之,是三宝殿,供奉含有释迦牟尼佛之三宝佛及菩萨、罗汉、祖师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众,释迦牟尼佛是已解脱出离六道轮回的圆满智者。 现任第六届组织团队会长黄叶美英(台北市广东同乡会理事长) 其他理监事详见关于我们现任管理团队之第六届理、监事会名单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僧侣源信(Genshin)是天台宗的高僧,同时由于其门下走出了后来日本净土真宗的创始者,因此也是净土真宗的七大祖师之一,被人们尊称为“惠心僧都”。 此外,源信的代表著作《往生要集》搜集了佛教文献中关于地狱与极乐世界的记载,其描写之详尽具体,从根本上塑造了古代日本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厌离秽土、欣求浄土”的思想从此深入到日本贵族与民众心中,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所有的境界都是菩萨修行的道场,都是来考验你,用种种方式来考验你,你是不是能天天通过,能一切通过。什么通过?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通过了;外面所现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善缘好,逆境恶缘也好,没有分别心
放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和快乐,使我们的灾难和苦厄得到消减并脱离贫苦,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忧愁和阴郁,使我们的内心更加清净和安定,而且通过放生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福报和功德,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快速。那么放生随喜感应是什么呢? 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佛诞放生是时下流行甚广的宗教民俗之一
老法师:【自性是完全觉悟,阿赖耶是完全迷惑】 自性是完全觉悟,阿赖耶是完全迷惑,一迷一切迷,一切迷就叫阿赖耶,全迷了,一觉,全觉了。迷了之后,智慧没有了,妄想产生了。从妄想产生分别,从分别产生执著,愈迷愈严重
我们不要太固执,说:“我就是对的!”谁是错的呢?我们是学佛的,那么佛陀是对的;如果是学人的,那当然我们是对的;如果是学六道轮回的,我们也是对的;如果是学贪嗔痴、下地狱的,我们更是对的……可是我们要学佛的,佛法告诉我们:我和我所有都是无常无我的,就是假而不实。如此何必钻牛角尖?就得认错说:“我错了,我错了……”我们要敢于认错?只有不把自己当回事,才能化解烦恼,解脱自在。 现在的社会现实,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