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覆盖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与质量检测等研究方向,是学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展学科交叉特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华中农业大学工程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农业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1)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各二级学科、机器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有农业机械化工程、智能农机装备、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等研究经历的优先考虑
发布者:郑健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10 11月19日,由山东省科协指导、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和山东省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主办的第22期山东省青年科学家沙龙,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工程力学系刘建林教授主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超2000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本次会议。 本次沙龙主题为“仿生力学前沿进展”,在报告环节,有来自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2位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受邀以线上形式做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到力生物学和力药学、多层级手性生物材料力学、功能薄膜和非均匀材料力学、生命孕育的力学调控机理、抗疲软材料与心脏瓣膜、微型动物弹跳力学、仿生力学与仿生机器人等方面
1月21日,记者从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研制的超级拖拉机Ⅰ号(开元E504)首次下地“干活”,在洛阳市伊滨区试验田进行了田间试验,作业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超级拖拉机1号”是国内首台发布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产品,于2018年10月23日在洛阳下线。此次进行的田间试验主要对机具控制、PTO线控(电控执行机构)、提升/耕深控制、定速巡航、无人驾驶、路径规划、整车状态监控的方案进行了验证
中国涂料网讯: 中国上海——2013年6月5日——在历时三个月的紧张角逐后,第三届“陶氏-华东理工大学建筑涂料内墙乳胶漆创新大赛”第二阶段“配方大赛”于5月31日圆满收官。围绕“完美涂料从我们做起”的主题,本届比赛旨在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择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赛同学们作为涂料行业后续的新生力量,在了解如何创造优质涂料的基础上进行行业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的涂料配方和解决方案,展示其创新思考能力。同时也通过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涂料行业向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身体能够游刃有余变形的动物,你觉得会是谁?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海参是一个神奇的动物,其能够快速改变身体的硬度,从而实现“身体变形”。 海参和海星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也被叫做棘皮动物,其体内的胶原组织具有独特性质,能够快速改变身体的硬度,而这种类型的胶原叫做“易变胶原组织(MCT)”,由神经系统进行控制,当这些生物遇到掠食者需要“变得胶状”时非常有用。 这个发现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海参体内易变胶原组织可能是仿生材料的一种模板,它可用于设计组织工程学的灵活脚手架、皮肤抗衰老的美容除皱、可植入生物传感器以及软体机器人材料
为了进一步普及禁毒知识,宣传禁毒政策,让学生认识毒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2019年10月28日下午,厦门市演武小学携手碧山派出所、下沃社区、培善社会服务中心、福建步道律师事务所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活动伊始,步道律师事务所的王羲律师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什么是毒品、以及毒品的危害
3D打印为精准化医疗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3D打印技术可根据患者的CT或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合成三维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机将病例模型打印出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快速得到一个医疗模型。应用于病例分析、手术导板,以达到可视化设计、微创化操作、个体化重建和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4220万元!松山湖2家单位获得2019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项目计划的通知,其中,园区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新一代非晶合金的设计、制备及先进制造基础研究项目 ,以及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高功率光纤激光驱动13.5nm极紫外光刻光源的机理与优化研究项目,2019年共获得4220万元的资助立项金额共计8440万元,园区单位承担的项目数占本批项目总数近六分之一,所获资助金额占本批项目资助总额近15%!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广东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全面覆盖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与交叉前沿等基础研究八大学科领域及36个专业方向。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对标国际最优最强最先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和稳定性支持机制,争取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准确凝练重大科学问题,依托重点机构和团队,发挥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培育形成合理人才梯队,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融通发展
董全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系统及关键储能材料研究,主持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厦门市重大专项等项目的研究。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方面以特有的聚合物固态化技术,实现具有高比能和高功率的单片电芯;对新一代高比能电化学体系开展了系统性工作,通过提出的“单位点活化”、“双位点耦合”、“双功能催化”、“增强吸附”等,发展高性能锂硫电池;构建多功能仿生结构氧电极,开发新型锂氧电池;为实现既具有高比能量又具有高比功率的“兼高”电化学储能目标,设计制备基于新概念的储能新材料、构筑电化学储能新体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斥到社会各个角落。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机器人、家用电器、自动售货机、手机、电脑以及各类传媒载体纷纷开始了“触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