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学科齐全、水平最高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邱金龙研究组主要从事植物抗病信号转导以及植物生物技术通用方法的研究。 现因研究需要,拟招聘博士后2名
食品科学系是2000年合并五十岁熟韵母在线观看中文字幕原食品化学与食品营养学教研室、食品感官鉴评与理化分析教研室、食品微生物学教研室等而成,于2004年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现全系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3人。全系开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风险分析、食品加工原理、食品有害微生物检验、食品果蔬保藏原理与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包装学等本科课程,同时开设有高级食品化学、现代营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学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器官、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等
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编辑] 以研究生命现象与本质为基础的生物学是一个涵盖众多学科的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当今生物化学又是生命科学中进展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理论和技术巳渗透到生物学各学科乃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使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如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药理学等。总而言之,生物化学已成为生物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共同语言
如何正确使用菌种保存管? 菌种保存管是一种用于保存微生物菌株的重要工具。正确的使用方法可以确保保存的菌株长期保存并保持其活性和纯度。它的正确使用包括样品收集、保存管的选择和使用、保存条件等方面
华体汇在线网址(厦门)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原隶属于广州市公路管理局,2009年大部制改革成建制移交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是宁波市政府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于2019年8月15日在原宁波市再担保有限公司基础上重组设立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5月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在药学领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药学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临床药学概论、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 就业范围:各大制药公司、医药研究院所、各类医院和药学教育单位,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指导、监管及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各大医药公司、各大药房从事药品销售代理或药品零售工作
本网讯(通讯员:鲁影)为加强我市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提高监测、报告和疫情调查处理能力,结合近期我市霍乱监测、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疫情特点,我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举办“2018年度广州市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此次培训为期2天,市、区疾控中心和各监测点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共计200人参加。 本次培训特邀请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芬主任医师介绍了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控制现状,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学检验部张欣强副主任技师讲解了霍乱的实验室检验技术,由市疾控中心汪慧主管医师、天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淑仪主管医师和花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黛丝主管医师分别通过案例分享和与会学员就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处置的思路和经验进行了讨论交流
汪 宁,男 ,1959年出生,九三学社社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 -1982年7月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本科毕业 获学士学位,1985年7月-1988年7月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研究生毕业, 获硕士学位。1995年9-1998年1月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博士学位
综述了国内外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病售方面的研究成就并从根际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病原物的影响、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和值物病售防治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作者对此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前景阐明了自已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微生物室近五十年来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就.土壤农化1975(5) :39~4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学国外研究概况·土壤农化1976(2) :1~8 盛祖贻译.土壤微生物与高等植物·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85~437 韩绍英译.农业土壤真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315 陈华癸等.土壤微生物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256 兰斌等译.植物病原物的生物防治·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52~38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译.土壤植物病原物的生态学防治.土壤学进展1979;(1) :83~86 广西农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译.土壤微生物学导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60~268 农牧渔业部植保总站.中国生物防治的进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424~437 籍秀琴.日本土传病害的研究及展望·世界农业1984;(9) :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