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
魏雨,女,汉族,1983年10月生,河南驻马店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学位,曾获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任。 主要承担《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课题4项、校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曾获全国化工类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黄淮学院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黄淮学院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参编教材1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高分子材料
中国电子学会已与IEEE达成出版合作,学会主办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即《电子学报(英文)》,以下简称“CJE”)现已被IEEE收录,广大读者可以从IEEE Xplore 免费获取所有文章全文,历史文章也将会陆续上线。 关于CJ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即《电子学报(英文)》,以下简称“CJE”)创刊于1992年,系中国电子学会主办,采用同行评议的英文学术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CA、Scopus、SA以及Pж(AJ)等收录。 CJE关注电子新兴领域,发表具有创新性质与变革性质的研究论文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由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组成。现有7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现有在校生1097人,其中博士生31人,硕士生74人,普通高校本科生992人
邯郸市十大科技创新团队“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 我院“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获评邯郸市十大科技创新团队,孙玉壮教授为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2016年九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层次创新团队进行表彰,共评选出包括孙玉壮教授“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在内的10个科技创新团队。 孙玉壮“资源勘测研究创新团队”,长期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煤地质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水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
潘景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在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山东大学(威海),任山东大学威海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
人员组成:团队领军人才为杨洁教授级高工,核心骨干包括郑海金博士、肖胜生博士、郑太辉博士等5人以及一般研究人员8人,共14人。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过程机制与预测预报;退化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现代坡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 已取得成果:近年来,团队成员立足实际、坚持创新,共承担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余项和10余项水土保持服务项目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造就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园艺学、风景园林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厅级科技创新团队。 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科技部“三区人才”项目101项,省部级项目119项,河南大宗蔬菜产业体系项目1项,横向项目20项;科研总经费共1276.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06.0万元,在研经费701.3万元
袁俊生教授,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 学术称号: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山东泰山学者、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家科技计划水资源领域专家组成员;获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光电学院研究生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科研的主要力量。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在工程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显著成绩,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SCI论文从90年代中的个位数增加到2007年的近百篇(92篇),论文的影响因子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近五年(2003年到2007年)的研究生成果如下表所示,已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参与的科研项目获科技奖励5项以上;共发表学科论文1113篇,其中被SCI收录289篇,被EI收录418篇,A类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98篇
学术经历: 1999年获得兰州大学电子与信息处理学士学位。2004年和2011年分别获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