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暖
由于目前的气候模式不能较好地抓住年代际尺度的自然变率,导致模式普遍高估了近几十年全球增暖的速率,特别是不能再现21世纪以来的全球变暖滞缓现象,因此利用气候模式考察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研究通过简化的假定,利用统计方法评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强迫对20世纪70和90年代末两次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假定年代际气候变化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两个因子的线性贡献构成,两个因子分别用二氧化碳的辐射效应(RFCO2)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代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2006CB400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55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摘要: 选用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极端气候指数方法对1961—2009年黑龙江省8个极端气温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事件的事实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49年来夏日天数、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指数和暖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有突变发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近日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启动对青海湖水深、水质等情况的监测调查。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这一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进行高密度、高精度实测。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说,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国家首次对青海湖实施水位观测以来,青海湖沿岸生态环境持续退化,湖水水位不断下降,过去30年来下降达3米多
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后果: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缺氧、热带雨林消失、新的冰川期来临等。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1.双膜骨架温室骨架分为两层,外骨架上覆盖透明温室薄膜,内骨架上覆盖防水保温温室薄膜和保温窗帘,窗帘辊和卷帘辊安装在WO骨架便于保温。温室壁厚0.62m,高度4.3m,跨度8.2m,采光好,有利于冬季增暖。 2.双膜骨架有多层绝缘层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4日电 4日,中国气象局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发布汛期后段全国天气形势分析研判,防汛救灾气象服务工作盘点及未来防汛气象服务重点等内容。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今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持续时间长,从现在来看,主要成因是什么?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旭东介绍,气象部门除了密切监测、及时预报预警以外,还有一部分工作是进行预报技术研究,也就是对天气气候过程进行研究。今年6月至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比较长时间的降雨,雨量异常偏多,针对这个较长梅雨期,我们组织了专家团队进行相关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成果
您好,欢迎进入天津格瑞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新年伊始气温回升,大家这才从刺骨的寒冷里缓过神来。入冬以来,仅2018年12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南方多地大雪纷飞,气温频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 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偏高0.46℃,高出工业化前水平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2006CB400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2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55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近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课题组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吴召华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全球陆地整体自1900年至今在不断变暖,累积变暖最剧烈的区域是北半球中纬度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域,该区域近几十年增温速率达到了每10年0.4摄氏度。该项成果已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 今年初夏,连续降温让很多人感到“全球气候变暖”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