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司
在3月22日的首届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优化开发利用布局,确保实现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的目标,以建设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为长远目标,研究可再生能源2035年、2050年发展路线图,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消纳,形成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机制。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沈竹林介绍说,目前示范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示范区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超过1151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力比例超过70%,大容量储能、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蓬勃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光伏、风电的成本和价格快速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进入大范围增量替代和区域性存量替代的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商业化模式创新也趋于多样化
据发展改革委9月17日消息,发展改革委9月15日组织召开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视频会。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要顺势而为培育壮大抗疫中涌现出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激发新兴领域的发展活力,扩展传统领域新需求,努力开拓新的商品消费领域,着力挖掘幸福产业服务消费需求,加紧补上产业链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持续释放需求潜力,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发展改革委9月17日消息,发展改革委9月15日组织召开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视频会,宁吉喆出席会议并讲话
永天科技出席“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年度联谊会” 近日,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指导、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主办、智美体育承办的“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年度联谊会”在北京举行,永天科技作为智慧城市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出席本次会议,目前智慧城市发展联盟会员单位已近70家。 出席嘉宾包括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信息化处调研员刘勇,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智慧城市全民健身发展联盟首席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杨学成,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低碳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担任大会主持,此外,还有来自各个行业、政府部门的专家及人才出席并发言。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多的城市越来越大,而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应对大城市病的新解决方案,“特别是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的原因
2016年被网友形容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据统计,今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人数达765万人,刷新纪录,如果加上同期职校毕业生以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人,青年就业团体就约有1500万人。面对有限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又将何去何从? 据国内最大的招聘平台对于上半年就业市场的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城市仍保持着较高的用人需求,二线城市则增长迅速,武汉、杭州、成都、南京、苏州和西安等城市同比增幅超过30%。 即使在一个省内,人才的流向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趋势也比以往更明显
本报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邱海峰)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年初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托212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了“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新增就业机会240万个。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介绍,“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通过扶持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有效发挥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作用。具体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国家发改委今日(4月1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孙伟在介绍 “东数西算”的投资建设进展情况时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中心投资还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累计带动各方面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孙伟介绍,在前期,发改委联合四部门已批复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设立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按照总体布局要求,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大数据中心建设,投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2016年被网友形容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据统计,今年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人数达765万人,刷新纪录,如果加上同期职校毕业生以及初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人,青年就业团体就约有1500万人。面对有限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又将何去何从? 据国内最大的招聘平台对于上半年就业市场的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城市仍保持着较高的用人需求,二线城市则增长迅速,武汉、杭州、成都、南京、苏州和西安等城市同比增幅超过30%。 即使在一个省内,人才的流向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的趋势也比以往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