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
亲爱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你们好!感谢你们借给我“过犹不及 - 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H157x)一书。我这个月重新的捧起这本书,为的是去寻找关于人际关系中的一些答案,一些自我认知的答案,重读后很有感受。 人际关系的问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我今年21岁)而言几乎成了最大的问题,我们身处的家庭不穷,学习能力也是起码过得去的,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的能力,几乎大部分的同龄人都是 — 零
青春期,女孩伴随第二性征发育而来的是日益丰腴的体形。对此,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苗条”的愿望。青春期是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率最高的时期
求职面试中“自我介绍”的四大禁忌你知道么? 在面试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时候,面试开始了,面试官给你一句话:说说你自己吧!也就是给机会你来个简单的个人鉴定。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好回答,怎么说?说什么?该注意什么?下面就着重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举例:求职面试自我介绍中某人是这样表达的:"我叫某某,毕业于某校某系我的特长是---我的爱好是---我---"一连串的"我"!说着说着,她发现面试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自以为是,往往造成许多工作与人际关系的困扰。 曾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艘美国海军的超级航空母舰深夜在海上进行任务,当时能见度很低,舰长紧急至驾驶舱指挥,不能有一些闪失。 突然,舰长看到五个船身的远方有一闪一闪的微弱灯光,他快速下达命令请通信兵发摩斯密码:“这是美国海军独立号,我们将通过前方,请速往东转十五度,以防意外
宗教信仰会影响大脑吗?美国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虔诚信徒与无神论者脑部活动大有不同。信仰虔诚的人大多较有同理心,但相对的比较不聪明;而无神论者则较为冷酷。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以159至527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一共进行了8次实验
我们认为的英雄,普遍都是很厉害,战无不胜。但希腊神话故事里的英雄,虽有异能,却流落一方,有许多遭遇,面对心底过往悲剧性的负担后,再回到自己的位置,战胜敌人。电影小组再次请来精神科医生李耀基(YK)以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复仇者联盟中的六位英雄
作为同样深受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熏陶的邻近岛国, 日本文化为何能够发展出与其他东方国家截然不同的特性? 一个改良与创新实力领先世界的设计大国,背后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当日本人开始面对世界,又为何显得排外而自我中心? 摆在室内的迷你盆栽,是把大自然拉到身边作伴; 一个个叠起的厨房套锅,是日本人自古以来的收纳智慧; 做工迷你精致的公仔模型,感觉比原寸更让人爱不释手; 在只有四块榻榻米大的茶室里啜饮,是聚精会神的交流之地; 插在花器里的美丽枝条,象征了收缩宇宙的全景。 不论是短短十七字的俳句、日本庭园浓缩自然的枯山水,还是比原物更精巧的模型或扭蛋、甚至于轻薄短小的掌上游戏机,日本人自古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艺术表现还是商品上,皆想把事物缩小;而且缩小的东西不仅限于尺寸,还要比原物更精致、更有力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这种将事物缩小改良的倾向不仅限于美感的领域,也与生活态度和行动模式紧紧相连,进而反映在语言、思想、艺术甚至商品之上,展现独到的美学与创新才能,成为日本文化风靡世界的核心动力
“虐待”与“管教”在字面上不难分辨,前者是带有摧毁性,而后者目的则是建立。“虐待”往往是情绪发泄及仇恨心态所主导;而“管教”是基于责任和爱,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很难清楚界定这条界线。以“林林”这极端个案为例,深信没有人会反对这是“虐儿”
就算没有“被讨厌的勇气”也没关系, 麻烦别人会产生罪恶感? 常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检视自己也检视别人? 周遭朋友都称赞你很坚强,但你过得一点也不开心? 看过《被讨厌的勇气》,对于“像个大人一样地变坚强吧!”这样的话感到疲倦;那么,你一定要了解以“自恋”为主流的心理学。在美国咨商界蔚为流行的寇哈特学派认为,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人生更完美,而适度的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朋友撒娇,则能让自己或是他人都过得更美好。 这是因为“自恋”是人的本性,我们内心深处总认为自己是最受人喜爱、最重要的存在
至于其他科,你们有没有遇到“古怪题目”的问题? (CYW:例如生物科,温习课文时,我会明白内容。但是,一到考试答题目时,却会答来答去,也答不中要点。派回试卷时,面对着标准答案,我会觉得很奇怪,不明白为何要那样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