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一起来看—— 8月份经济怎么样? 8月份国民经济克服了疫情和汛情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复苏的态势,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 ——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新华社受权于14日全文播发***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 报告共分两个部分: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普通的生物质灰也可以变成宝贝,你知道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耕地数量的下降难以扭转,耕地质量也将越来越突出。据农业部介绍,中国耕地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存在大面积退化,大面积污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等问题。 肥料是“粮食”
央视网消息:昨天(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解读一号文件内容并介绍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
6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 《报告》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从农业—食物系统的视角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梳理了2019年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和生产成本等三个角度剖析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估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带来的影响,总结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产品、水产品18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特征,展望了相关产业2020—2021年的发展趋势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内地工业生产恢复加快,企业预期好转;PMI升至52.6%,创2012年5月以来新高;市场销售亦由降转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对实现今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充满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王希、伍岳)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4月4日说,今年我国粮食种植意向面积稳中略增,目前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总体顺利,粮食生产有了一个好的开局。 他是在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潘文博表示,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取得积极成效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粮食安全,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当然前提是粮价行情要好,这样种植户朋友们的种粮积极性才会更高。那么2023粮价预测怎样?一起来了解下吧。 从2023年的粮价市场来看,首先粮食播种面积有望增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因此预计在粮食生产总体向好的局面下,2023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动力有限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新华社受权于14日全文播发***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 报告共分两个部分:一、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猪肉产能处于合理水平,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3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年保持价格总体稳定有很好条件,主要表现在: 一是粮食生产保持持续增长。全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比较充裕。目前猪肉产能处于合理水平,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