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6月15日下午,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04届物理学专业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室副主任吴学邦研究员(博士)应邀在求实楼报告厅作了题为“走进材料的微观世界”学术讲座。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海波主持此次讲座,学院三百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吴学邦通过PPT对自己的工作环境、个人经历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8 月 31 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5)会议现场,丁香园有幸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葛院士就近年来,药物支架在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接受了丁香园的提问。 传统金属支架需终身留在患者体内,支架可能会刺激血管,使其产生炎症反应,甚至产生诸如支架内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后果。药物支架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电厂水系统废水经过梯级利用后脱硫废水成为最复杂终端废水。考虑到常规处理技术效果不理想介绍了零排放的关键技术包括末端固化、浓缩减量及预处理软化。详细介绍了当前脱硫废水处理技术分析各自的优势并介绍其研究进展
上海微系统所“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研究进展编入《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研究员牵头的“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研究进展被遴选作为我国“十三五”以来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编入由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编写出版的《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该报告于2022年11月出版。该成果报告题为“光量子慧眼——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第272-274页),是第六章“中国信息科学前沿进展”中的8项成果之一
生物大分子药物被认为是21世纪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中最有前景的领域,多用于治疗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肝炎等重大疾病。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也联合实施了“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重点开展抗体药物、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疫苗新产品的产业化,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把握全球生物技术药迅猛发展的战略机遇,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一批重大新药的产业化,形成一批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拟定于2012年11月24-25日在“第七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及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召开之际,举办“2012中国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高峰论坛”,围绕全球及我国生物大分子药物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产业化应用以及中山市生物大分子关键技术平台建设、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等进行研讨和交流
为展现神经内分泌中枢下丘脑-垂体相关疾病领域的最新诊疗研究进展,促进多学科深度合作,推动西部地区各级医院诊治水平,由重庆市医学会主办,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垂体瘤学组及重庆新桥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重庆下丘脑-垂体相关疾病多学科论坛暨神经内镜技术培训班”将于2021年12月3—4日在重庆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下丘脑-垂体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治进展多学科论坛; 会议地点:重庆丽笙世嘉酒店(地址:南岸区南滨路22号)。 培训时间:2021年12月4日; 培训地点:博仕康国际教育学院(地址:北碚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
专家们呼吁,目前应在至少10个方面加强乳腺癌研究,争取在40年中攻克这一癌症。 这些专家在英国新一期学术期刊《乳腺癌研究》上联名发布一项报告说,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最主要杀手之一,预计全球每年新增138万名乳腺癌患者。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加强相关研究和采取防治措施,到2030年英国将有超过120万名女性罹患此病,18.5万人死亡
长期从事结核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共患病病原学专业会员会会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会员会会员,并在西藏大学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历年发表论文10余篇,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擅长:不明原因发热、结核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主要学术成果:《西藏自治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初步研究》、《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西藏自治区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特点及临床特征初步分析》、《7例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MLVA和Spoligotyping用于西藏地区216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株水平鉴定和基因分型技术研究进展》、《拉萨市14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分析》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日前组织基础地质2019-2021年度子项目成果研讨会,围绕“内蒙古温都尔庙-镶黄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河北怀安-内蒙古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8个子项目成果进行研讨。 会上,各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工作量完成情况、履职履责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果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提交了成果报告和数据库备查。专家审阅报告、听取汇报及检查数据库后与项目组人员展开交流,针对制约资源环境的区域地质问题、前沿科学研究进展和研究技术方法等方面研讨
12月6日下午,学院在行政楼6层西会议室组织2021/2022学年第三期“博士学术论坛”。学院各系部青年博士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论坛由学科建设与学位办负责人梁淑君主持。 此次论坛由化学与化工系崔晓静和材料工程系刘冰肖两位青年博士教师主讲,他们结合自己近期的研究内容和学术成果,分别作了题为《双碳形势下CO2催化转化的研究与思考》和《耐高温聚酰胺及热塑性聚酰胺弹性体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