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
第28届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13日举行赠奖典礼,首奖由作家张英珉(右)获得,荣誉奖则由作家李郁棻(右2)及未能出席典礼的陈怡如拿下,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长陈莹芳(左)到场见证。图片来源:中央社 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首奖得主张英珉透过小说“跆拳少女”,叙述双胞胎姊妹成长故事,获评审好评。他坦言,故事的命题直指人们都会面对到“何谓自我”议题,他也期待这部小说能够影视化
以古论古、可以各自表述的史观(一) 台语是我的母语吗? 曾经,我不喜欢用“台语”一词,认为应该正名为“闽南语”,这还没上溯到原住民才是正港台湾人的议题。 直到前几年听了一种说法,我接受了台湾确实有以闽南语为骨架而发展出独特的“台语”。 闽南地区来的移民确实为多数,占了这片土地最大的人口比率,也明显地是强势族群
“数位台湾客家庄”、客家之美部落客征文活动【铜奖】 我投稿的文章是: 看见客家的幸福-凤林校长梦工厂 在我的心中,客家人很重视教育,而我的心情就如格中所写:“ 我喜欢带着孩子走遍台湾各乡镇,体验368乡镇的风土民情。在凤林的早晨,阳光轻柔柔的洒落纯朴小镇,踏着轻松悠闲的步伐走入简洁素雅的校长梦工厂,黑瓦木梁,简朴安定的日式木造房屋,感受静谧恒久,就如同教育事业需要恒久用心。” 很高兴,虽然在投票的过程中,只有得到二票,但这一篇文章还能得到评审的青睐,被选为铜奖,可以得到一万元的大奖,也给我一个上台北玩的好理由
9月3日,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广东文化人物”《守望家园一一刘沅声客家泥塑艺术展》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广东梅州青年雕塑家刘沅声创作的70余件泥塑作品,作品记录了那些渐行渐远的客家风情与传统精粹,倾述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借此唤起人们更多温馨的记忆,引起心灵共鸣,共同守望心中的精神家园。 刘沅声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客家乡土的“草根”艺术家,他运用洗练活泼的手法,糅合客家文化与传统民间泥塑技艺,通过一组组活灵活现的立体圆雕,尽塑客家人的家风家教、民俗风情,反映客家人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到边陲、从故国到异域,无论是颠沛流离,还是刀光剑影,始终顽强不息,以“客”地为家,开辟家园的历史,其质朴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位于新竹县北埔乡的金广福公馆,是桃竹苗地区唯一的一座一级古迹,由此可知他历史上的特殊意义。 金广福公馆原本一直处于不对外开放的状态,加上年久失修,很多游客未曾注意过它,甚至有人会误认为隔壁的姜宅天水堂才是一级古迹。 金广福公馆建于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其中“金”代表官方、“广”代表客家人、而“福”就是闽南人了,也就是代表这里是这三方势力共同防御山地部落侵袭的据点,因此格外具有其历史地位
客家人在台湾虽然属于少数族群,但是,客家人勤奋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秉承祖先的硬颈执著,客家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也在各行各业开出美丽花朵,结满丰硕果实。 走进客家庄,感受浓浓的纯朴亲切与好客热情,尤其可贵的是:客家朋友对许多传统习俗的尊崇和坚持,令人动容!对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古迹传统建筑的维护,重要节庆及宗教信仰的重视,社区力量的凝聚,客家语教学的推广,客家美食的独特风味更是远近皆知。 这一切,不只是我们自己引以为傲,更应该让它呈现在世人面前
竹田地理位置优越,天然资源丰沛,也因较早发展,故有浓浓历史风味。客家文物馆建筑是仿照原乡客家特有的“土楼围笼屋”为模式,展示、传承及收藏保存六堆客家文化的文物馆。六堆忠义祠是为纪念六堆客家先民保乡卫家而牺牲的烈士祠,更是六堆客家人的精神堡垒
夯土,曾长期作为建筑材料被广泛使用,早在几千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使用夯土来造屋建房的这项技术,传统夯土墙具有就地取材、冬暖夏凉、造价低廉、环保舒适等诸多特点,过去曾是我国村镇建筑常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闽南沿海土楼的用料就很讲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合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秫米浆,以增加夯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质夯成的土墙,可以说是连铁钉都难以钉入,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然能够保持完好无损,除此之外,夯筑时对土壤的含水量控制,也是保证夯土墙质量的关键。 夯土墙施工,首先是沿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2至3寸(约6.6-10厘米)舂一个洞口,每个洞要连舂两下,客家人称为“重杵”,然后在每四个洞之间再舂一下,客家人称为“层杵”,最后才舂其余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够确保舂的密实,才能够保障夯土墙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周兵(左三)赠送《下南洋》纪录片高清光盘及图书予叶联礼(右三)。(印尼《星洲日报》)周兵前往印尼长友集团董事长黄一君办公室拜访,两人见面时相谈甚欢。(印尼《星洲日报》) 中新网5月4日电 据印尼《星洲日报》报道,《下南洋》纪录片总导演周兵有意与印度尼西亚客属联谊总会合作,开拍客家人下南洋、在印尼落地生根的历史纪录片
台中市神冈区 ( 邮递区号 429 ) 位于台中盆地北侧,大肚山东部,大甲溪南岸;气候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早期有“中部开发中心”之称,先人至丰原、东势、后里等地开垦,都需经过此地,因此留下的古迹很多,使得神冈区近年来逐渐由农业转为观光业发展。神冈区早期为客家人所开发,因此旧称“新广庄”,有“新开垦的广大平原”之意,而“神冈”与“新广”的客家语发音(Shin-gong)极为相似,有证据显示可能为语误造成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