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c
IDC发文称,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4.5亿台增长到2025年的近8亿台,苹果(AAPL.US)将继续主导智能手表领域。 智通财经APP获悉,IDC发文称,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4.5亿台增长到2025年的近8亿台,苹果(AAPL.US)将继续主导智能手表领域。对于耳戴式设备或“智能耳机”,IDC 预计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2.65亿台强劲增长到2025年的5.04亿台(复合年增长率为 13.7%)
为汽车应用设计电源方案需要考虑车辆环境的特殊性:极宽的工作温度范围、输入电压的大幅波动、因靠近广播接收机而存在严苛的电磁相容性需求、长期可靠工作的需求、完善的安全保护。立锜针对汽车应用开发了大量产品和相关的开发工具,可以简化汽车应用的电源设计过程,满足车用娱乐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ADAS)、车载资通讯和其他相关应用的需要。产品包括了 DC/DC 转换器、线性稳压器、功率开关、LED 驱动器、PMIC 和 USB PD 应用产品
辉芒微电子是一家从事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专注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MCU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并提供基于以上产品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005年成立,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坐落于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深圳南山科技园,在香港设有办事处。 辉芒微电子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半导体企业工作经历的研发 辉芒微电子是一家从事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专注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MCU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并提供基于以上产品的全套解决方案
辉芒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专注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MCU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和销售,并提供基于以上产品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由多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2005年成立,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坐落于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深圳南山科技园,在香港、中山、西安设有办公点。 辉芒微电子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外顶尖半导体企业工作经历的研发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拥有百余项自主核心发明专利,具备自主开发工艺的能力
深圳市长运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尖岗山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设有西安分公司、合肥分公司、沈阳市芯美半导体有限公司、深圳市桦昌科技有限公司四个下属机构。 公司坚持“牢记责任、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专注于功率IC和SIP微模块设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自主创新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半导体照明标准光组件标准制定者之一,并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强强联合,产学研一体打造自主品牌的“长运通·中国芯”
环球晶圆受惠半导体硅晶圆市场需求强劲,以及产品涨价效应,9月营收攀高至新台币41.88亿元,月增5.2%,并突破6月创下的新台币41.28亿元历史最高纪录,而第3季营收新台币119.78亿元,季增6.9%,也同时创下历史新高纪录。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公布半导体产业年度硅晶圆出货量预估,预期今年全球硅晶圆出货量可望达到114.48亿平方英寸,将创下历史新高,并预期明、后年出货量,也将继续刷新历史新高。 今年至2018年底,硅晶圆出货量预计将不断创新高,且逐年稳定成长,在需求的推动下,营运可望持续受惠,硅晶圆供需缺口将达到高峰
立锜科技在手机领域提供多种分立电源方案及整合型的电源管理多通道IC(PMIC)。分立的电源器件包括充电IC、电池电量计、WLED驱动器、过压保护器件和各种直流转换应用; 高度整合的PMIC则将多种功能结合,进一步减小电路板尺寸及总体元件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也提供软硬件设计的协助,让你的开发过程更加顺畅
使用现在的智能手机,当人们把它转动90度的时候,会发现手机显示页面也会跟随翻转过来,这就是一种传感器的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外部输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能实现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功能。有券商研究员表示,随着智能产品功能的丰富,所需要的传感器数量就越多,产品也要更先进,实现各种功能
该报告对电源管理IC(PMIC)市场进行了深入评估,包括支持技术,关键趋势,市场驱动因素,挑战,标准化,监管格局,部署模型,运营商案例研究,机会,未来路线图,价值链,生态系统玩家资料和策略。该报告还提供了从2020年到2026年的电源管理IC(PMIC)的预测。 单击链接以获取报告的样本副本: 全球电源管理IC(PMIC)市场的领先公司包括– NXP半导体,意法半导体,安森美半导体,德州仪器公司,英飞凌技术公司,东芝公司,模拟器件,Dialog半导体公司,瑞萨电子公司,Maxim Integrated等
由于市场需求疲弱,早前台积电传来的消息也显示很多大客户都取消/减少订单,特别是先进制程的部分。 早前有分析师预测台积电 7nm、6nm 制程利用率于 2023 Q1 将下跌至 40% 区间,5nm、改良版 4nm 制程亦仅有 70-80% 利用率。不过先进制程需求虽大幅下降,反而成熟制程则相当稳定,如 40nm、28nm 及 22nm 等制程,此些成熟制程已经量产 10至 15 年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