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
在修觉的过程中,我们常产生一个错觉:把觉知当成我,把我当成觉知。 事实上,于念头丛中,觉知内外,根本无我。觉知不是我,我也不是觉知
起源于舍卫城。 在一旁坐好后,世尊对尊者罗陀这么说: “罗陀!有这些五取蕴,哪五个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罗陀!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乐味、过患、出离者,罗陀!对我来说,他们不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不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罗陀!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实了知这些五取蕴的乐味、过患、出离者,罗陀!对我来说,他们是沙门或婆罗门;沙门中的沙门或婆罗门中的婆罗门,而且,那些尊者也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沙门义或婆罗门义
1、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 2、相遇不必太早,只要刚好
孩子们,还记得回家的路应该往哪里走吗? 相应的心真,那是曾经最熟悉的力量。 原来那是回家的力量,是孩子原来的家。 在还不明白之时,心里已经涌出无限的味道, 轮回好苦,但是孩子有些还在业道之中迷茫, 吾是西方的代言,只是负责接引西邦的服务, 吾等皆是成全往西的义工, 吾等皆当成为教育明行的大善导师, 但当心中无有善恶,无有高低,无有分别, 因为将来希望净化他人,帮助一起见入西方
曾与让雄多吉活佛聊天,我问他,何为自性?何为心的本体?活佛开示:就这个。我当时无法理解,反复追问,活佛一直对我说:就这个,就这个。 是的,就这个
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要降低其标准学会偷懒。 站在佛教的立场学会偷懒或无所谓克服了完美主义的坏处却导致生活消极甚至于麻木不仁仍然不利于身心健康。 消极者玩世不恭者不是学佛人的作为
你念准提咒有什么目的吗?有没有想过。我想过。修行的目的不外乎三种
诸比丘!云何为正思惟耶?诸比丘!出离之思惟、无恚之思惟、无害之思惟是。诸比丘!此名之为正思惟。 (南传相应部五 道相应126-127) 何等为正志?谓正志有二种: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你念准提咒有什么目的吗?有没有想过。我想过。修行的目的不外乎三种
释迦牟尼(梵语: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约566年-公元前约486年,古印度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佛教创始人;尊称释迦牟尼佛、佛陀(意为“觉悟者”)、世尊、释尊等;简称释迦如来、释迦文佛、释迦佛,从明朝开始汉地还尊称他为如来佛祖或佛祖,即“佛教之创祖”,简称如来佛,清代称为佛爷;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的王族家庭,为刹帝利种姓。在佛教中是世间出世间最尊贵之人,并非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被神化而视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间信仰之庙宇也往往设有大雄宝殿供奉之,是三宝殿,供奉含有释迦牟尼佛之三宝佛及菩萨、罗汉、祖师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众,释迦牟尼佛是已解脱出离六道轮回的圆满智者。 现任第六届组织团队会长黄叶美英(台北市广东同乡会理事长) 其他理监事详见关于我们现任管理团队之第六届理、监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