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光年
人类文明发展以来,20世纪可以说是文明发展的一个盛世,因为在这个世纪,很多科学理论得到了印证,很多东西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最有影响力的是人类实现了踏上宇宙的梦想,这是人类的夙愿! 由于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走出家的门,第一次体验宇宙的无边无际,第一次感受到人类是多么渺小。随着对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从那种喜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宇宙似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活泼,而是在它的辉煌中更加沉默。 事实上,外星人的想法出现得早了一点,当第一台望远镜发明的时候,人类已经在怀疑宇宙是否和人类有着同样的智慧生命,他们可能和人类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也许会说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可能比人类的技术更先进,建立起比人类更高的文明
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大麦哲伦星云在1990年的这一天,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了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货舱轨道。此后不久,它开始了其持续的任务,即从低地球轨道捕获我们的宇宙图像,而没有云层的阻碍和大气的扭曲。就像它的同名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Edwin Hubble)一样,哈勃太空望远镜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释义】心脏内部上面的两个空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亦泛指心中;心
科学家绘制最大宇宙三维地图,涵盖200多万个星系! 目前,科学家经过为期5年的深入勘测探索,最新发布了“迄今宇宙最大的三维地图”,涵盖了200多万个星系,跨越宇宙110亿年历史。 图中是“斯隆数字天空调查(SDSS)”项目图像,它用颜色编码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星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这张宇宙地图是持续进行的“斯隆数字天空调查(SDSS)”项目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旨在绘制可观测宇宙膨胀区域的国际任务,有望解决一些宇宙难题
揭秘黑洞“吃太阳”原理 什么是黑洞那颗恒星是什么|乐鱼app 本文摘要:11月26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称之为,他们在一个附近星系的中心观测到一个黑洞正在不吃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并且把不吃只剩的残渣用不似光速的速度向外火山爆发。负责管理研究的一位人员说道,这不是第一次看见黑洞毁灭恒星,也不是第一次看见黑洞向外闪烁或者说喷流,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确切地看见恒星被毁坏以及其后升空喷流的原始过程。 曾多次天文学家就预测,当黑洞喂食大量物质时,比如此次毁灭拿走一颗恒星,就不会有高速等离子喷流从黑洞边缘逃离现场而出有,而近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瑞士和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通过对星系团之间碰撞的深入观察,他们标示出暗物质在其中的位置,并认为暗物质或许并不是由粒子组成,相反,它就像某种“液体”一样。这一研究对很多暗物质模型提出了挑战。 尽管暗物质占宇宙总物质的80%以上,但科学家们仍对其知之甚少,目前只知道暗物质会通过重力与宇宙物质相互作用
我们的国家有边缘,我们的地球有边缘,太阳系有边缘,甚至整个星系也有边缘。那么宇宙是否有边缘呢?作为人类,我们很想知道宇宙是否有边缘?整个宇宙是否有极限? 那么天文学家能给出答案吗?很遗憾,他们也给不了确切的答案。 虽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科学家一直在尝试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它是否有边缘
宇宙深处的神秘射电信号从哪发来的? 4日,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部的消息称,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距离地球约30亿光年,目前已排除了飞机和卫星等干扰因素,后续交叉验证正在进行之中。 作为近年来天文学界新晋的网红,快速射电暴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射电波段最明亮的爆发现象,但是没有关于其起源的合理解释。直到2007年,人类才发现了第一个快速射电暴
整个宇宙的大小是无限大,但是人类可测的大小是960亿光年,这个距离对于我们人类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对于宇宙仅仅是冰山一角,希望在科学家不断的努力下,宇宙的神秘面纱会在不久的将来浮出水面。 这个是目前可观测宇宙的模拟全图,地球是多么的渺小,首先我们先了解光年的概念,它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1光年就是光传播一年的距离,每秒光的传播距离是30万千米,可以得出1光年的距离是94607亿千米,960亿光年的距离可想而知,我们人类还要努力探索宇宙,希望更多人喜欢天文学。 宇宙的大小对于我我们人类是天文数学,我们何时才能走出银河系呢,有没有可能? 每次看到科幻片的时候感觉宇宙不大,但是当科学家计算的时候,得出我们下走出银河系至少需要十亿年,这个数字是有多恐怖,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物体都不可能超过光速,所以人类想走出银河系,只是幻想罢了,希望科技能够达到这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加拿大天文学家探测到一种平均每16.35天规律重复出现的快速射电暴,发现它从距离地球5亿光年之外发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日报道,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快速电波爆发项目(CHIME/FRB)研究人员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30日探测到,这个射电源会连续4天发出巨大能量脉冲,每次持续时间不到千分之二秒,频率大约为每小时一次或两次然后沉默12天再次启动,平均每16.35天一个周期。 研究人员已经在网上平台arXiv发布论文预印本,目前尚未通过同行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