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1月29日下午,著名翻译史家马祖毅先生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97岁。 马祖毅先生是大陆第一部中国翻译史著作《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的作者,该书填补了中国翻译史研究体系上的空白,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中具有学术标杆意义的代表性著作,开创了我国翻译史研究的先河。几十年间,马祖毅先生笔耕不辍,著有《中国翻译简史》《汉籍外译史》《皖诗玉屑》《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中译本书目》《中国翻译史》(上卷)和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译有《面包树》《芳丹马拉》等,为中国翻译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对翻译学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李世南1993年至1994年两年间的部分册页作品。 1993年3月,突发中风使李世南左侧身体完全瘫痪。 在之后长达数年的康复治疗中,李世南以坚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奇迹般的基本恢复
崔荣发,字佳山,号四山人。中国***党员,男,汉族,1962年生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个革命家庭,1981年10月入伍,长期在部队或部队单位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先进工作者。从学生时代就喜欢绘画和篆刻,笔耕不辍,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曾向多位知名画家学习、求教,技艺日渐提高,有多幅画作被单位和个人收藏
朱万章曾评论道:“在花鸟画方面,王兰若的绘画受到海派绘画的影响较深。……八十年代以后,王兰若的花鸟画风渐趋成熟,他所极为擅长的兰花、墨竹、神仙鱼、松鹤等题材成为他的绘画符号,其运用水墨的技巧与独具匠心的写意风格成为广东传统绘画的一种典范。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以后,运笔极为老辣、苍劲,人画俱老,渐臻化境
张天蓉老师的新书出版了! 张老师笔耕不辍,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7本科普书,深受读者喜爱。本书一如既往的精彩。 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难以确定,世界可以说是由变量构成,人人都有必要学点概率论,把世界看的更清晰
更多时候,葩丽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主任、营养学主任医师。而在专业之余,她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媒体人。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给报纸、杂志写专栏科普文章
中新网悉尼8月26日电 (吴景亮)由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澳大利亚中华文化之友、悉尼诗词协会协办的《蓝山八皓书法作品联展》,25日在悉尼中华文化中心开幕。旅居悉尼的八位80岁以上的文化老人,共同展示了他们的书法作品。 这八位文化老人包括97岁的黄庆辉,89岁的陈卓权,88岁的朱文禄、王植秋,86岁的丘云庵、杨明,85岁的乔尚明,83岁的陈炳均,平均年龄88岁
编辑点评: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白永志,男,1980年5月28日出生,中国***员,政协委员,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就职于河间广播电视台。 白永志,男,中国***员,政协委员,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就职于河间广播电视台。作为新闻部的一名普通记者,爱岗敬业,孜孜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开拓创新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画布的故事。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展开] [收起] 1874年出生在巴黎,1892年从坎特伯雷国王学校毕业后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