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
王浩,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创新方法研究会、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副理事长或副会长;担任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科技委委员。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课题20余项;主要参与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国家中长期水资源需求计划、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等国家级重大规划10余项;担任专家组长完成世行、亚行、中美、中英、中澳等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
【110-2学期 社参式课程教师社群期末聚会】 【#读创活动报-#2022暨大读创讲堂🎉】 内容简介:“深化与地方的连结”,是我校从921大地震后,推动20余年的办学目标,从过去师生协助社区的重建,到现在以整个水沙连区域作为学生学习的场域,让地方变成教学现场,也成为暨大重要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育目标。本报告呈现我校各项社会实践研究计划,如人社计划、大地计划、USR、USR HUB与通识教育中心R立方课程成果,透过教师团队的在地实践参与,建构更具系统化的地方人才培育机制,时时保持能够与地方共同回应议题的行动能力,持续培养具备在地行动能力的未来学生! 【111-1学期:社会参与式课程学习评量设计讨论会议】 【111-1学期:社会参与式课程教师社群期初会议暨TA培训】 【111-1学期:社会参与式课程推动小组第二次会议】 为有效整合与强化教学与学习资源,提供教师与学生优质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学发展中心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增能与学生学习效能,提供教学服务,进行各类教学研究,并负责教学计划之相关的行政事务。借由教学发展中心之运作,达到整合本校教学资源,协助提升教师教学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促进学习效果,以提供全校师生最优质教学与学习环境
为加强我校地理科学水资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5月21日上午,威斯尼斯人60555特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严登华教授,在我校寒区地理环境监测与地理信息服务重点实验室举办了题为《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的学术报告会,学院部分专业老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此次报告。下午严登华教授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部分专任教师共同开展了寒区生态安全学术交流座谈会,会议由学院院长万鲁河主持。 报告中,严登华教授从全球水问题的发展历程、根本症结、本质需求和治水模式科学思辨等四大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目前水文地理学中水循环、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沙之间的失衡失调失控等现象,并详细介绍了富自然-功能协调流域建设的总体目标,借以数据模拟为引擎,整合人工智能并融合大数据技术来强化流域韧性、增强水活性、充实流域绿性和提升流域慧性等方面建设,完成从保持性的可持续发展到增长性的绿色发展的转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16日讯(记者 郭文培)“水沙关系是治理黄河的关键要素,按照原设计,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正是因为这几年的“一高一低”治河理念的治理下,包括上游环保、植被的修复,入库的泥沙大量减少。今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
2021年,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申报动员、申请书撰写指导、专家评审、申报预答辩等举措,学院共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包括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与海外优秀青年基金各1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4项、面上与青年项目15项以及专项项目1项,获批直接经费总额2656万元。 学院2021年度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张茹教授获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安瑞冬研究员获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郭立特聘研究员获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许唯临院士获准梯级水电枢纽区水动力灾害链方面的重大项目课题、张建民研究员获准溃坝洪水灾害方面的重点基金项目;李克锋研究员、王根绪研究员、周家文教授分别获准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河流生态系统、长江源区水沙动态过程、突发性暴雨水库滑坡方面的长江水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 近年学院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从前期谋划、选题交流、撰写指导、申报答辩等多环节入手,邀请院内外专家把关指导,提升学院基金申请总体成效,助力学院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
平台基地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履行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平台,平台基地建设不仅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高校创建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柱和保障。 学校和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平台基地建设工作,近些年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校拨运行经费、“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支持下,环境学院的平台基地建设实现了重大发展,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更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等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整合湿地生态过程模拟、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流域水安全管理等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2015年环境学院又成功申报、认定北京市流域环境生态修复与综合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 6月8日至6月10日***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沿岸边步道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尽快批复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环评报告并将古贤山西供水工程列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规划,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有效保障和改善区域内生活、工业及农业灌溉供水条件。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部两省”共同推进的重大水利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黄河流域历次规划中确定的黄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国务院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对深入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和水资源配置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除环评报告外,立项要求的前置要件均已办理完毕,生态环境部已于2022年12月27日正式受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报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16日讯(记者 郭文培)“水沙关系是治理黄河的关键要素,按照原设计,2020年小浪底水库75.5亿立方米(设计拦沙库容)将全部淤满。正是因为这几年的“一高一低”治河理念的治理下,包括上游环保、植被的修复,入库的泥沙大量减少。今年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量仅为31.46亿立方米
一般红木家具都会留有伸缩缝,因为木质家具通常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不留有伸缩空间,很容易导致家具开裂变形。 伸缩缝的尺寸一般是3MM,太大了不够美观。 红木家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面板会在伸缩空间中移动,所以会出现伸缩缝两边尺寸不一致的现象